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思考
2023-08-11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思考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已越发突出,随着供需不平衡以及社会大生产发展结构的失衡,连名牌大学出来的学子都面临就业问题,何况是我们这种2B学院,但, 俗话说得好,将不打无准备的战,面对全国性就难问题,应该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看清形势,确定目标,才能应对自如.那么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的学子应该如何在未来的就业中做好准备呢?
关键字:就业形势;心理准备;竞争意识;素质准备
一、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状况: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武汉市高校毕业漂族情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 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 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在上述二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二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具体看,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学生所在学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限制,如某名牌大学的“留京指标”为大学生总数的15%左右,这些指标先满足研究生,余下的才能够分到本科生头上。作为需求方,大中城市接收大学生的单位也需要进人指标,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随着派遣证转移,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均不能够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实现。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从200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
三、摆正就业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1)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趋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呈现多元化。当然,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适应形势,自觉调整自己,在新形势下求得自身的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大学生严重地不适应,出现了择业的心理的偏差,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择业的心理缺陷。全面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缺陷,系统介绍几种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缺陷的对策,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缺陷: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缺陷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的心理缺陷,主要的心理缺陷表现如下:
过高的`求职期望值,好高骛远
互相攀比心理
缺乏主动,盲目从众心理
求稳求全心理或求闲、求便心理
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
依赖心理与焦虑心理
虚荣、欺骗心理
怕苦心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艰苦创业的意识
(3)我们应该怎么做?
为了预防或及时消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缺陷,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学会自我调适。
1、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想把期望变成现实,必须认清社会的现实,认识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要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大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所学专业的工作方向及社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家庭情况等来确定职业期望值。大学生还必须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审时度势,确立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择业策略。
2、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竞争的压力,或是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学会适应形势,顺应潮流,做好主动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要有勇气和胆略。要注意培养自己抗挫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全新的社会环境,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如果因噎废食,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一直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做法是,遇到挫折应该及时放下心理包袱,冷静下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学会自我鼓舞、自我激励,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吸取教训,重振精神,在选定的合适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最终总会有收获的。从学校走向社会,需要大学生勇于向困难与挫折挑战,敢于竞争,百折不挠,这样才会不断成熟,不断获取经验,进而不断取得事业的发展。
3、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例如政治素质、身心素质、道德素质等等,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4、增强自信,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自信,是要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可以说,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调适的基础。要客观、真实、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需要做到:第一,要归纳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择业时,要注意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最具竞争力的专业特长,吸引招聘单位的注意和兴趣。第二,要注意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例如,父母、老师、同学的看法与建议都很重要,要注意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三,向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咨询。接受专门的就业机构的指导,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身实际能力是否与社会需要有差距,如果有,差距有多大,从而在现实中客观、准确地地位自我。第四,自我反省。“吾一日三省吾身”,要不断地反省,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请别人对你的反省进行评价,进行不断地修正。
当然,自信,不是盲目的自负,而是要以雄厚的实力、良好的素质作为后盾。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在充分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的优势或潜能,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5、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但是,作为当代青年,不能只强调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发展,不能只是对社会索取,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归宿。因此,大学生应当把个人志向与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择业时,既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积极进取,在艰苦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为未来营造就业优势
1、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学生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 括以下主要内容:
(1)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
(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
(3)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依据,努力培养科学人才、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2、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在学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经常思考,学会把握本质、适应变化, 养成反复深入思维的习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主动性的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时 要进行学习的思维训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启发思维。提高独立性 和批判性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独创意识,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提出问题,创新除旧。
3、开拓创新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能力是指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一个人富有创造力,就能批判 地对待一切,打破旧框框,开辟新天地。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好 奇心理,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再激发出创造力;其次提倡大胆怀疑精神是培养创 造力的发展前提;最后,标新立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飞跃和独创,也是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 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 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 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