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3-08-11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课程目标制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于受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及不同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制定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是我们制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详细具体的诊断,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第一,问卷法。教师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个人职业发展的困惑、关于未来目标的问题以及个人对职业规划的期望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学生的基准状况。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再次针对以上几类问题进行测验,进一步明确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需求访谈。教师可以通过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访谈问题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访谈的问题如:“关于职业生涯发展,你期望教师、学校提供些什么?”“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重要?期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获得什么?”“你感觉求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能解决哪些问题?”等等。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需求观察,例如通过学生主流活动空间或BBS问题搜集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信息,再参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制定:首先是认知的转变,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以及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务实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课程。其中,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其次是技能的获得,在本课程教学中,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主要包括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最后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理论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一定自我探索的知识、职业的特性、职业分类的知识以及社会环境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内容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生涯与职业意识强化。本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目标动力构建。对学生进行目标认知教育和目标变焦训练。第二,职业认知教育。学习职业准入条件、职业所需核心知识结构和从业入职必备技能。第三,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等。“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职业定位。第一,自我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测评及各种小测试等方法、手段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与职业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分析与职业选择以及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第二、环境分析。“了解工作世界应有的样;探索属于自己的工作世界的方法;完成自我聚焦的信息搜集;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第三,生涯决策。个人决策方式分析;理想决策模式、个人可及的生涯目标选择。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决策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例如他们的职业选择及学业规划过程中。此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了解环境的基础之上,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定位。
第三部分是职业规划与管理。首先,规划各种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次,规划合理的职业发展模式和职业发展路径;最后,进行规划风险预防与管理,制定职业发展备选方案。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
第四部分是职业素质提升。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目标职业所需的可迁移技能(如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以及自我管理技能(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进行锻炼,掌握两项技能的提高方法,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
三、课程方法实施
传统教学中教师运用的多是教授法,学生听得多,看得少、说得少,做得更少。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务实课。这门课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知道”,而且要让学生“做到”。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率,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使学生在听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做中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首先,在听中学。虽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提出听的学习效果较低,但是讲授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还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分类知识等理念的传达就要用到课堂讲授法。为了避免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不生动的情况发生,教师在讲解中需要始终关注学生们的变化,课程的逻辑结构要缜密,素材和内容要尽量丰富,要善于运用设疑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情绪。
其次,在看中学。主要是运用实物、图表和视频等工具,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体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运用“记忆字母表”,先在PPT上呈现字母表,然后隐去屏显问学生字母“B”有几个,呈现几秒之后再隐去,再问字母“D”有几个。如此反复,学生最后将放弃记忆的积极性。通过“记忆字母表”游戏的展示,使学生明确目标的价值就在于知道焦点,明确焦点达成的指标,然后朝向焦点去努力。再如,在教授礼仪时,教师对站姿、坐姿、握手等方面的礼仪的亲身展示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比单纯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
再次,在说中学。旨在解决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班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课堂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职业生涯新趋势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未来职业新特点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使“职业”在学生心目中的概念范畴拓展,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生历年就业情况及趋势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的讲授好得多。再如,在探索学生的兴趣类型这样的内容时,多数教师运用到了六岛游戏。那么,在进行此游戏时,第一步,教师先说明背景信息;第二步,让学生先到第一个岛,相互交流来这个岛的原因;第三步,到第二个岛,相互交流;第四步,到第三个岛,相互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
最后,在做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课。技能的传授要靠训练达成,训练离不开技能训练法、角色扮演法。面对问题要强调解决方案,方案的产生离不开案例法、访谈法等。技能训练法是通过训练和及时纠正的方式,训练学生掌握特点技能的教学方法。例如,职业素质提升中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只靠教师的讲授是没用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练。大班教学中应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轮流练习,练习结束每组选择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练习。每次练习都应有点评,组内练习时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班级练习时教师进行点评。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对于学生技能的训练,角色扮演法也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模拟与现实生活中十分相似的情形和状况,达成教学目标的训练方法。”例如,训练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假设一个公司内部员工出现矛盾的场景,安排学生扮演公司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新学到的技能方法,以及其他方式来表演。之后,角色扮演者、观看者和教师要对“演出”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可改进的地方。“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是主体内外认知、体验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最终将所学知识统合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行动目标并不断地实现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结合学生的专业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生涯决策中的平衡单法时,教师先讲解平衡单的运用方法,以及平衡单的关键因素:参考因素、项目分数赋值以及最后的权重划分等,之后教师给定题目让学生现场进行选择(如周末去哪玩的选择、兼职和学习的选择等)。经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工具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有观清晰的把握。
四、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教学是否起作用要用教学效果评估来反映,教学效果评估也是对学生、对课程建设、对任课教师、对学校等负责。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估可以以时间的维度来做全程化的评估,即从课程开始前、课程进行中到课程结束后的过程经历进行评估。
首先,课程开始前评估。这是评估的起点,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课程需求访谈、学生需求观察等方式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困惑、未来目标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对职业规划课程期望、自我认知程度等进行起始评价,以利于教师更加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
其次,课程进行中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参与度、兴奋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交头接耳、情绪烦躁,那么就可以判断教学效果不好。如果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集中、互动情绪高、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给予回应则表明教学效果较好。
再次,课程结束后评估。这是课程结束后立刻要做的评估。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评打分。如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打分采取10分制,取所有学生的平均分,平均分低于8分可以判断为教学效果不好,高于8分则可判断为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课程结束后学生行为改善评估。在课程结束后一个月之内进行该项评估,主要衡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否给学生的行为带来良性、正向的改变。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和调查,或通过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进行评价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