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
2023-08-11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精选5篇)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1
过控专业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简称,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过程装备、机械基础、控制工程、计算机及其它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是具备过程机械与设备设计及其控制理论,并具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等综合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机械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加工工艺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化工原理、过程装备力学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过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过程装备成套技术等。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3、主要专业实验:过程原理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压力容器强度实验、压力容器稳定性实验、过程流体机械性能测试与监控实验、过程设备性能测试与监控实验等。
五、就业前景:
毕业生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直接从事化工、炼油、医药、轻工、环保等过程设备与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设计、研究、开发、制造、技术管理和教学等工作,对于与机电类有关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2
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2、业务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3
课程体系
1、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理论课程
1)通识类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2)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3)专业类课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过程(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
3、实践教学
1)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2)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3)课程设计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产实习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6)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4
教学条件
1、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2)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3)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2、设施资源
1)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2)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3、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4、质量保障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过控专业的详细介绍5
培养模式
1、“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
(1)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特征。高校通过与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驻校园,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在“重视基础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企融合,突出工程应用”的原则下,高校对课程体系的设立、课程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深入研讨。同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突破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6+2”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第6、8两个学期在企业进行相应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其余六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工程训练。
(2)打造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
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同的是,高校对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照“扎实的公共基础课较全的专业基础课必须的专业核心课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创新选修课”的渐进关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传统机械类、电气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结合智能制造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以“机械为主,电气与信息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引进和落实OBE和CDIO教育理念,研究和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精心构建以二级项目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项目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压缩课程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分析等环节,使学生知识和创新能力在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提高。
(3)构建“三段式”的实践教学群为了培养工程能力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除了安排有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外,还设置了基于企业小型项目的校内实践、在企业基地进行的“产学结合”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即“三段式”实践教学,以求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拟定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三段式”实践课程的培养效果不仅需要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基地,更需要明确的学习计划、系统的培养内容、合理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考评机制等内容的支撑,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在拟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时,高校首先安排专业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三个月以上的实践,熟悉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之后和企业协商拟定出“企业阶段培养实施细则”。对企业培养阶段的考评,高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的技术岗位,通过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协商完成。考评内容应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几方面,涵盖认识、描述、理解、掌握、控制五个层次。
(5)开展务实有效国际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完善高校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互动”,注重内涵建设。
基于企业和高校自身的需要,双方“联姻”后共同“造人”的意识在校企扎根,谋划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对高校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实现实质性指导和引导,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成长、服务企业、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并促进发展,最终为企业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人才力量。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等难题可以借助于高校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力量和研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合作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在学生实习中开办建材装备方面的专业讲座,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及技术研发岗位实训和开展项目申报等工作。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开设讲座,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技项目推动教学。
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和科研攻关课题,高校培养技术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研发项目成果写进合作编写的教材中,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的知识来源。同时这些项目分解也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学习知识的实践和综合训练,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
(3)资源共享,助推双方人才的共同培养。
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形成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更高效的路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实习实践平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专业课程改革要紧密围绕课程设置来进行,具体可从课程结构优化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两方面着手,目标是从课程设置角度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各项指标要求。首先,适度加大课程设计和实习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完善课程设计相关规定,加强对学生专业课程设计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并根据专业就业方向,加大实习基地对就业方向的覆盖面,确保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清理与重建,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不断补充、增加新知识、新内容。
(2)教学质量标准
鉴于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3+1”模式中有1年的实践环节,同时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教学质量标准,重在加强理论及实践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和最终质量把控。理论教学方面在沿用传统的学校及学院二级教学督查基础上,建立系室三级相互督查,着力打造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和放心课程,力争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环节各方面,对毕业设计环节,建立导师责任制,每个导师分管负责各自毕设学生;对企业实习环节,建立起企业导师责任制,以加强对学生企业实习的管理。
(3)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教学平台方面,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建立起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网络课程平台,加强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科研平台方面,依托大机械专业,优化科研团队组成,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及申报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规定过控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习三个月。
(4)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行业特色企业,构建好实习教学基地,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承担部分企业新开设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与特色教材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