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求职变培训”陷阱 需多管齐下

2023-08-11   


2017打破“求职变培训”陷阱 需多管齐下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求职变培训”陷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打破“求职变培训”陷阱,需多管齐下的内容,欢迎阅读!

  本打算去软件公司求职应聘,却稀里糊涂被公司贷款16800元,作为岗前4个月培训费。等觉得不对要求退款时,公司却称,不退。

  近年来,一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参加 “岗前培训”,并向应聘者许下“培训”结束后可获得高薪岗位的承诺,目的是诱骗应聘者自掏腰包参与所谓培训,培训机构赚取“培训费”。借贷平台以“培训费”放贷收取高额利息,上演了一出由企业、培训机构、借贷平台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招聘陷阱”,自然最终高薪岗位难以兑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陷阱,骗术花样翻新,但却无本质区别,“诱饵”必涉及高薪、高职位和天花乱坠的前景描述,而在求职变“培训”的骗局中,提供就业是假,赚取培训费和骗你贷款才是真正目的。结果往往是不仅现实与许诺的职位大相径庭,得到的更不是所谓高薪,而是残忍的高利率。

  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近3成大学生测试不及格,只有3%的学生获得满分。这份数据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为何骗子青睐大学生”。一些大学虽将“安全知识考试”作为入学的第一关,校园和家庭也开展了相关的安全教育,防骗有术固然重要,但对大学生求职者和普通劳动者的保护也不能“不在服务区”,有关部门需要及时戳破其联合编制的美丽“陷阱”。

  首先,人才中介机构、招聘网站应该切实履行提醒和审核义务,除了在醒目位置提醒,更重要的是严格把关,对招聘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对有过“黑历史”的招聘企业一票否决。其次,有关部门也不能总“后知后觉”,对破坏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的中介机构和招聘企业,应该依法予以取缔。最后,就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避免因缺乏经验和辨别,盲目地跌进陷阱。

  常见就业陷阱的类型

  (一)就业渠道陷阱

  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例如,某公司打出招聘“储备经理”的广告,并且许以高薪,而且条件也不苛刻,很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蜂拥而至,实际确实要干销售员的业务,所谓的高薪也要等到做到一定年限或职务之后才能享受。

  (二)工资待遇陷阱

  这类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许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例如,2011年郑州市的年平均工资为35541元,如果有用人单位或个人给求职大学生的岗位年工资远远高于这个数,那么这些招聘单位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另外还有些用人单位和个人只许给求职大学生一个很高的工资总额和无据可查的.升职加薪计划,而实际上这个总额包含保险金、养老金、失业金等等,左扣右扣到手的工资已所剩无几了,而升职加薪的最终解释权都由用人者说了算。

  (三)单位资质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攀龙附凤地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四)介绍人陷阱

  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我们常说的传销。据有人研究,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2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相关内容:

  1. 农商银行申论范文:以“品质革命”打造“精品制造”
  2. 应届毕业生需注意的九大求职陷阱
  3. 职场求职需注意的陷阱
  4. 最需防范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5. 春节后求职需防八大陷阱
  6. 应届毕业生需谨防十大求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