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2023-08-11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精选180个)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看到了就害怕。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2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3

  1.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

  2.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时能确立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时,对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五十岁时,知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5.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释:这种事情也能够忍受的话,还有不能忍的事吗?

  7.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

  释:已经做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劝解,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尽善尽美

  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

  释:美极,而且好极。

  9.见贤思齐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文采与做人的本质,相匹配,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

  释:以敬拜的态度对待鬼神,但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做法。

  12.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暴虎冯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

  释: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胜,这样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回味无穷,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乐在其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其中自有乐趣。

  16.择善而从

  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使命不沉重吗?到死方休,难道遥远吗?

  18.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释:有一个下等人问我种庄稼之事,我对此就一无所知。

  19.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规范我的行为,使我不想跟他学习都不可能。

  20.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释: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将来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

  释:子由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

  22.过犹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释:孔子说:事情要恰到好处,做过分,效果甚至还不如做得不够。

  23.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行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替下边的人着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诚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贯之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

  释:不对的,我对此从来就是持否定态度。

  29.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困惑于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说没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释:君子不因为说得好便奖赏他,不因为他犯过错而废弃他正确的话。

  33.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

  释:对待仁德的问题,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同他迁就。

  34.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

  释:人的性情原本相差无几,因为后天的学习,便产生巨大的差距。

  35.杀鸡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

  释:表面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释:听到路边传言就添油加醋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是道德品质中厌弃的恶习。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释: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4

  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的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5

  1、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2、大逆不道:犯上:触犯长上;反叛: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反叛者,未之有也。”

  3、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经常使用以暗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水平,也暗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5、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6、触类旁通:比方从懂患上的一点儿,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长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为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语出《论语·泰伯》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起主要使东西精巧,语出《论语·卫灵公》。

  9、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本身差的或者官位比本身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不患上其死:指人不患上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患上其死然。”

  11、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须用宰牛的刀。比方做壮工作不必费大力气或者大材不能不消。《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2、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工作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3、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4、理屈辞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辞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5、诲人不倦:诲:辅导。教人时不嫌委顿。形容辅导特别耐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相关内容:

  1. 备考大纲常识积累:清朝成语典故
  2. 带四字的成语
  3. 描写山的成语
  4. 云开头的成语200个
  5. 形容山多的成语80个
  6. 以貌取人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