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2023-08-11
产品设计主要研究艺术学、设计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业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以及交互设计等。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产品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产品设计专业介绍
1、专业简介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产品艺术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掌握必备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培养要求
本专业突出以人为本,立足于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两大基石上,主要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4、名人学者
王志敏、郑雪来、戴帆等。
产品设计专业所学课程
主干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概论、表现技法等。
学科要求
该专业对计算机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产品设计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就读。
知识能力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3、掌握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4、掌握Photoshop、计算机三维造型设计软件的应用;
5、掌握产品造型设计流程与方法;
6、熟悉造型材料的特性和工艺流程。
产品设计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可在工业设计公司、工程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业产品制造、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前景看好。
产品设计从事行业
具体职位:
该专业就业行业主要为:新能源、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
扩展:产品设计专业发展历程
1998年,产品设计专业未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版)》。后续部分高校以目录外专业招生办学,如云南艺术学院于2000年创办产品设计专业,上海师范大学于2002年创办产品设计专业,郑州商学院于2007年创办产品设计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产品设计专业由原艺术设计专业(部分)(专业代码:050408)和原工业设计专业(部分)(专业代码:080303)合并而来。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产品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专业代码:130504。
培养目标
产品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产品设计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四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各自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基本学制及学分总数,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及申请学位年限。
素质要求
(1)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
(3)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
(5)在掌握产品设计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7)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8)身心健康,能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产品设计专业核心知识;
(2)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加强印刷、包装、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视觉规律研究及设计表现的学习及实训。
能力要求
(1)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2)能基本胜任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
(3)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能力;
(4)可用1门外语熟练进行学术检索与信息交流,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的外文资料;
(5)具备制作图形、模型、方案,运用文献、数字媒体以及语言手段进行设计沟通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性传播、普及与应用设计知识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产品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理论课程
理论教学课程
除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应开设体现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教育等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艺术史、科技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的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
基础类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专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理论课程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含专业设计史、地域设计史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造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技术(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创新理论等)。
专业类课程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可包括: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表现、产品模型与制作工艺、产品设计调查与研究方法、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等。
实践教学
产品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
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工作室专业类课程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轴,组织具有案例教学特征的单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专业类课程则根据专业领域特征相关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展开实验性教学与研究。
专业类社会实践: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的参观见习,城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
专业类实训: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基地,创建全过程学习平台,在专业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1门专业工作技能的学习方式。实训方式包括项目实训、策划实训、市场实训、创业实训等。
专业类实习:选择与专业领域相符或相近的社会机构,在专业性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合成的学习方式;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实习方式包括设计岗位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生产加工岗位实习。
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畴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规模
(1)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名,另可根据专业需要从社会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
(2)生师比应控制在11:1~20:1。
师资结构
(1)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
(2)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4)至少应有正高级职称者1名,副高级职称者2;
(5)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
(6)稳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专任教师一般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及独立研究能力;
(2)应具备相应的国际沟通能力,并掌握数字化教学手段;
(3)要有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能把握学科最新前沿动向,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设备资源
信息资源要求
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除保有一定数量的、可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图书、期刊、文献、影像资料外,每年还应增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国内外设计专业数据信息库以供在教学中查询使用。
学校应具备开放式的网络硬件及软件服务的平台,方便学生和教师自由便捷地获取网络知识和相互交流。
重点院校生均图书不少千10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20册;师范院校和地方院校可以略低于此标准,但生均图书不少千5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10册。
教学设施要求
各高校应具备基本的教学空间、办公场所和教学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场地应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生均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互联网、计算机终端、影像文献录制、储存、打印、播放等各种设备。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教研工作室、工艺实验室、教授研究室,以及展示、讲座、讨论、师生交流等教学辅助空间。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实践教学要求
各高校应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并配置需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建设用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各种传统加工车间和用千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实验车间,适量配备专业实践所需的材料、工具;建设1-2个数字媒体实验教室。
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及科研机构资源,合作建立挂牌实习基地;或将著名设计企业引进校内,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中国以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
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支持举办、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教学经费
新设专业,开办经费不低于350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75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
制订计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用于教学师资培训、设备更新和展示条件的改善,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等。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目标
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晕检查与评估。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执行本科教学质械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定点管理: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教学过程管理
着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建立领导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测评制度。
培养模式
工业4.0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进产品设计人才成效化的培养理念
根据地区的优势,明确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落实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成果,确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贯彻落实产品设计人才成效化的培养理念,激发设计者的学习潜能,优化培养过程。
(二)构建产品设计人才产业化的国际合作实践平台
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合作精神和个人的协调能力,强调跨国节、跨学科、跨文化的合作方式,积极构建与国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大型跨国公司的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合作,并将有利资源引入到产业化的\\\'合作实践平台,通过校企互访、跨国交流、合作研究等,增强设计人才的产业认知,拓展和优化产业化的国际合作平台,使产品设计实践平台与国际接轨,加强设计的可行性。
(三)增强产品设计人才市场化的培养体系效率
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找出合理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措施,加快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化的形成周期。同时,新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理念要与市场融会贯通,形成特有的培养体系,增强产品设计人才市场化的培养体系效率。设计教育需要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培养方式过渡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
(四)提升产品设计人才多元化的前景发展能力
在工业4.0智造时代下,对于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做出相应的设计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培养平台,使培养出来的产品设计人才更加符合时代需求。产品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创新能力、领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应该提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设计开发能力、交互表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分析解读能力等。
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调研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分析数据库
第一,通过互联性分析初步构建校企互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对校企需求的互联性分析,建立校企需求互通数字化信息平台,融入制造型企业、高校、广告媒体、市场营销类等企业,使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有效衔接。
第二,以调研方式积累更新产业发展数据库。在不同阶段的专业课中设置详实、细致的市场调研机制。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市场,对工业设计产业、制造型企业、消费市场进行系统调研并整理出文字和表格形式的调研报告。经过每届学生的循环更新、积累,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数据库,利用图表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产业发展动向。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
(二)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产、学、研”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化、创造力的良好途径。“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专业教学与就业、教学与产业有效衔接,增强学生岗前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静态的授受教学向动态的参与教学转化,通过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交流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配置多学科交叉模式的毕业设计小组
建立学科交叉式毕业设计小组,将高校多元化学科资源整合利用,根据小组产品设计方向,选定组员配置,分工细化每个设计实践环节,发挥不同专业优势,将产品设计深入化、综合化。
项目驱动、三位一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改革。在项目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项目驱动”做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二)评价模式改革。结合“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制定出以考核学生项目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方案,作为原有教学评价模式的补充。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确保试点的每个专业拥有项目策划和推进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
(四)加强校企合作,保证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