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2023-08-11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措施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那么拟定措施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职陷阱有哪些
1、中介骗局
这类中介往往是 一间小屋、两部电话、三个人 ,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当求职者回过头要求退钱时,他们便会露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 求职者想从他们口袋里拿回钱,难!
2、招聘会骗局
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 ,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国家规定,只有高校主管部门才能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专场。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看组织者,二看票价。通常来说,面向毕业生的就业专场要么免费,要么票价很低。
3、电话骗局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传呼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4、合同骗局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许多毕业生忽视合同细节,导致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必要时咨询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5、试用骗局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毕业生就成为了公司免费的劳动力,浪费了时间,还侵害了毕业生的权益。
6、承诺骗局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 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 !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7、职位骗局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致使毕业生学非所用;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对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有点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的勇气,不让别有用心的坏人钻了空子。
8、地点骗局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9、网络陷阱
网络陷阱主要为非法企业在网络发布招聘信息,而这些企业有可能是传销组织,也可能是骗子组织;其次,一些企业根本不需招聘人员,但也利用招聘网发布自身招聘职位,利用招聘网对企业自身进行宣传推广,若求职者应聘基本不会被聘用。有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便将一些过时的招聘信息也发布在网上,使得求职者常常看到大量过时失效的信息。不少网络求职者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电话的骚扰,还有人发现自己用来求职的照片被上载到不法网站。
10、传销陷阱
目前中国传销分为南北,南方主要以连锁销售为主,北方以人际网络为主。传销模式尤以 拉人头 的异地邀约传销(简称 异地传销 )危害最为严重,通过人身、精神、资金等达到控制的目的。当新人刚被骗到异地后,不让打电话、断绝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不让其看电视和报纸,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密集地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唤起人们对金钱扭曲的追求。传销组织组织严密,活动隐秘,流动性大,发展迅猛,以几何级数层层制造骗人者和受骗者。
怎样避开求职陷阱
1、不要轻信路边的招聘信息(广告),而应该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路边的招贴广告多是非法中介机构用来骗取求职者钱财的幌子,其许诺的职位、薪水多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有骗取求职者的求职费才是货真价实的。
2、要尽可能直接到用人单位求职,不要把求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人才中介公司上。有些求职者天真地以为自己交了 求职费 ,对方就一定会给自己找到工作。事实上,有些 黑心 人才中介公司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收取求职者的各项费用,对是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不闻不问。
3、求职者不要轻信对方收取报名费、介绍费之类的言语,更不要交押金。求职者有权拒绝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4、拒绝高薪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薪虽然诱人,但首先要斟酌清楚自己的条件和特长,看自己是否能为用人单位创造良好的效益,是否能对得起 高薪 。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要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为什么他们会录用我?多长个心眼便少一份受骗的可能。
如何规避求职陷阱的风险
求职旅途常常会喜忧参半, 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期间,社会上各种假以招聘为名的欺骗行为增多,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的'人事局、劳动局 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
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比如:
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
如果在外地的公司,请先拨打当地的114或160查号台,根据单位提供的电话号码查询是否属于该单位所有;
5.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6.发觉被骗,及时报案。
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应立即拨打当地110报警,并提供所能掌握的对方一切资料配合警方打击犯罪、追讨损失。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 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但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求职者应该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投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求职者可以找劳动部门;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怎样规避求职陷阱?你要知道以下的三忌和三法,读一读,学一学吧!
三忌
忌贪心重:谁不想拥有年薪百万的工作?谁不想享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但是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你具备赢取这样高工资、高待遇的能力吗?很多不法单位正是利用了求职者这种期望过高的心理,设置高薪、高职位陷阱诱使求职者上当,因此,我们在求职时,切忌太过贪心。
忌性子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人人都渴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如果过于急切,就会增加掉入求职陷阱的风险。近年来,很多大学生被骗进了 公司就是铁证。因此,求职者要保持冷静态度,充满自信,在稳中求胜。
忌头脑糊涂: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很清楚的构想,不要盲目的选择工作。在投简历之前,最好对企业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真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职场陷阱,从而保证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法
咨询法:即通过询问的方式来了解公司的情况。求职者可以通过网上找资料、网上发帖子、向亲友打听或者向当地人事局等相关部门确认等方式来了解。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公司的外部环境、人员情况、办公所在地等因素来辨别真假。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安排在小宾馆或租借的民房,面试地点非常简陋,比如只有一间门面、一部电话,几个板凳,或者公司职员纪律涣散,那么这时你要格外警惕。
交谈法:即通过交谈的方式来探虚实。面试的时候,要积极发问,并要留心招聘者的一言一行。如果遇到招聘者言辞闪烁、只谈收费、说话没水平等表现,则要特别注意。不论哪种情况,这样的.公司都是有问题的。此外,和前台、保安、职员聊天也能从侧面了解一些公司的情况。
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在应聘过程中,有部分求职者因求职心切,轻信陌生人的电话约见,去非正规应聘场所应聘,被不法分子诈骗手机和抢夺财物,根据以往案例,公布招聘过程中常见诈骗手法,请广大求职者提高警惕。
1、诈骗团伙冒充“招聘单位”打电话给求职者,将求职者约到一些公共场所(通常是医院、广场、购物中心等地)面试,当求职者到达约定的地点以后,骗取手机等财物或实施抢劫;
2、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职业介绍所的牌子,未向求职者介绍工作就收取介绍费,或者交了报名费就把求职者带到一个临时串通好的单位去做根本无用的工作;
3、张贴街头招聘广告的多半是“皮包公司”,主要目的`是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介绍费和押金等;
4、个别不法分子盗用一些人才市场的工作服,谎称是该人才市场的接待人员,在车站或其它公共场所诈骗,
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对于如何规避求职风险问题,专家向求职者作了如下的提醒:
一、多渠道求职
(1)人才交流会是市内外许多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择业求职的首选方式,求职者不应错过;
(2)登记查询(企业、人才推荐);
(3)网上求职,
二、讲求求职技巧
(1)准备好各种求职材料(求职简历、资格证书及成功案例等)。
(2)求职定位要准;求职是需要成本的,备好交通费、吃住费、误工费、简历制作费、务工证等各种证件费用等,要减少风险,就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点去求职,一定要看有适合自己的岗位才选择进场求职。
(3)不要在同一家公司应聘数个职位;
(4)掌握面试细节:亲友团:“不带为妙”、微笑:“始终如一”、倾听:“聚精会神”、应答:“思考5秒钟”、语言:“讲普通话”,
三、规避求职风险
(1)到正规市场求职:中介一定要看是否有“三证”(营业执照、中介许可证、税务登记证);
(2)拒交各种名目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或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定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要内容,包括劳动活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额责任等。必须签定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如何规避六大“求职陷阱”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求职者们对工作的渴求心理,制造各种求职陷阱,谋取非法利益;且初入社会的求职者,阅历少,辨别力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化、表面化、理想化,很容易掉入居心不良的用人单位设下的圈套,
“求职陷阱”得不到遏制,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是因为很难对这些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企图进行准确预知。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只要招聘企业能够提供正规的营业执照和企业代码,就可以在有关媒体上发布招聘信息。当求职者掉人陷阱之后,才能发现这些企业的不良动机。
知己知彼:摸透用人单位的“不良居心”要避免掉入求职陷阱,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常用的欺骗手段。这包括:
1、岗位名称陷阱
有些企业以项目经理、市场总监、总裁助理、管理人员等高职位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求职者拉入跑业务、拉客户的陷阱。面对求职者的质疑,它们给出的解释是,先从最基层做起,更好地了解最基本的'业务,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这样的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求职者们切莫上当受骗。
2、工资陷阱
工资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的单位讲的工资是税前工资,有的是税后工资,有的单位的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包含在工资中,有的只说基本工资。而有的单位尽管开的工资很高,可是求职者在进单位后实际拿到的工资与协议书上写好的工资数额相比大大缩水,而大呼上当,原来公司从中代扣了各种有关费用。所以,求职者在签就业协议前不要忘了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
3、试用期陷阱
每家企业单位对新招聘的人员都会安排试用期,这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和适应,一般待遇上也会低于正式录用期。但是有的单位却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试用期没有工资,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借口解雇新员工。
4、高薪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打出对大学毕业生非常有诱惑的五六千的月薪,并且随着业绩的增加,工资将逐月增加。这类招聘似乎不设门槛,面试程序非常简单,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高薪一般底薪很低,高薪主要来自业绩提成。
5、押金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并没有什么实力,经济效益一直不好,但是招聘信息中给出的待遇却很让人心动,如符合条件者,解决住房问题。等求职者前来应聘,面试过关,并答应前来工作时,单位最后提出让应聘者先缴纳一定数量的押金。
人力资源专家特别提醒,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人厂押金。但是一些法律知识匮乏的求职者很可能为了获得一个职位,缴纳了押金。等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找出各种理由说住房问题不能解决,押金不予退还。
6、通过网络免费使用劳动力
其方式是先以考查应聘者的能力为幌子,给他们出考题,让他们把解决方案发给公司,然后挑选最优方案直接免费使用,以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
练好“防身术”:防范于未然,严格于始终。为了避免陷入求职陷阱后给自身造成损失,求职者应加强自己防范意识,练好求职“防身术”,提高防范能力。
如何更好的规避求职陷阱
我们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对我们来说,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呢?
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无论你是应届生、还是职场老人都应提高警惕。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例如不靠谱的虚假招聘,将招聘岗位进行“美化”,将推销员变成“市场部经理”,将保险业务员称为“保险经理”,等等,上当受骗的职场新人数不数胜。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毕业生务必提高警惕。
一、只“试用”不聘用
求职者口述:应聘了一家公司做项目助理,说好先试用3个月,试用期元,表现好才能转正。试用期间给到我的工作多到不行,不得不天天加班,心想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刚开始都是苦的,就咬牙坚持了。没想到三个月后,人事经理竟然表示“人职不匹配”,让我走人……心里憋屈到不行。
专家建议: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
二、“储备经理”变“卖保险”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我投了一家金融公司的“储备经理”职位,没多久就接到面试电话,面试了两次,被录取了。经过两周的培训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把我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的,“储备经理”竟然成了卖保险的!
专家建议:一些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模糊化,以高职位的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求职者放到跑业务、拉客户的岗位上。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在面试时,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三、不交培训费,工资为零
求职者口述: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之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让我留下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结果他们却说我专业知识不足必须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300元。我不愿意,对方就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一个月工资也免谈。
专家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者说明试用期的工资情况,即使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报酬。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切勿盲目交钱。
四、薪酬模糊损失惨重
求职者口述:面试了一家公司,谈好“基本工资”3000元,当时以为是到手3000元也没细问,就糊里糊涂签合同了,
说是朝九晚五,但由于工作繁重,实际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到了发工资那天,竟然发现自己仅仅拿到2000元。而查询的结果是“扣了税、服装费、培训费……”
专家建议:工资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常见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的区别。有的`用人企业尽管开的工资很高,可是求职者最后到手的很少,原来是公司从中代扣了各种有关费用。在正式签合同前,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劳动合同中清晰注明。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
五、“皮包公司”
求职者口述:我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去面试“业务经理”,待遇非常优厚。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招聘简章上学历要求竟然中专就OK,网上还有各种求职者的吐槽,说入职后根本不签劳动合同,“业务经理”都要上街发传单……
专家建议:通常这类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且存在各种不规范用工。若接到自己并未投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核实该公司的情况,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人们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诸如将推销员宣传成“市场部经理”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无论你是应届生、还是职场老人都应提高警惕。
六、以名企招工为幌子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家职介机构可推荐求职者进入500强企业就心动了。咨询下来对方要求我先交1500元的费用,才能安排推荐。为了能进 500强,就在网上付款了。谁知道我付了款后,长达1个多月,对方却迟迟不给我介绍工作。一次次催促,对方就一个答复:等联系好了会通知你。
专家建议: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见到“包你进500强”的广告就信以为真,最后不仅心愿落空,付出的种种费用也统统要不回来了。“ ”千万不能信。
七、月薪8千缩水变3千
求职者口述:我在网上看到招聘广告,月薪8千元招“IT经理”,想着自己专业对口就去面试了。面试了两轮,最后才知道什么月薪8千哪,试用期就3 千,还是税前工资,转正后通过各种考核再加上绩效奖金才有可能达到8千。抱着“以学习为主”的想法就先签了试用期合同,但才2个月,对方就以“没有发展潜力”把我给开除了。
专家建议: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薪诱惑。
八、不签劳动合同
求职者口述:毕业一个月前,我与一家私企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后,那家单位一直没有和我签《劳动合同》,而我也没当一回事。在辛苦工作了4个月后,公司突然把我裁员了,最后我什么赔偿都没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