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也要创新
2023-08-11
近年来,国际上高校的“创业教育”发生着重大变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自主创业的学生。
这是基于对创业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过去往往将“创业”作为“小企业创办及管理”的同义词,一讲“创业者”就认为是“企业主”。但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给创业者下的定义是:“一个愿意并且能够将新的创意或发明转化为成功创新的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将创业与敢于冒险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创业者的行为表现为“愿意承担风险”、“愿意为创意冒险”。他们对创业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现的是创意和创新。
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即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自主创业,而到各类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工作,或者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他们也能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好的表现。国外现在出现了“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一些新名词——这些人并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等教育、高校应尽的责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只占少数,在世界各国都是少数,而且永远会是少数,多数学生将选择就业。即使在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的美国,这一比例也只是23%左右;英国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但比例仅为7%;而据《文汇报》报道,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是1.94%。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自主创业,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一定要从政府层面做起。国外首先发起这场改革的是英国政府,他们成立了政府下属的`“大学生创业全国委员会”,要求创业教育必须在各个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他们为创业教育开发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理工科、商科,而且人文社科、艺术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都明显增强。英国的经验目前已为欧盟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借鉴。
在我国,教育部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来,上海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前年就提出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必修课。最近,上海市教委又与英国“大学生创业全国委员会”合作,组织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相关教材《大学生创业素质通论》。
现在需要做的是:第一,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把课程开出来;第二,加紧培训教师。做到这两项的关键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高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决心和热情。根据英国经验,凡被评为年度“创业型大学”的无不由校长亲自推动。王兴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