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感人故事
2023-08-11
一、疫情防控知识顺口溜
口罩第一条,洗手很重要。
不往人群挤,通风要确保。
不要吃野味,肉蛋要熟透。
发热不要慌,发热门诊帮。
疫区回来后,隔离观察够。
二、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选10篇)
在这场疫情里,没有谁是局外人,我们看到了疫情中很多感人催泪的故事,他们不顾危险、奋勇上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选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1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在这紧急关头,某某区交通运输局客运管理科科长某某“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在春节期间带领科室全体人员昼夜坚守在疫情防控前线,以强大的战斗力,织密客运防控网络,切断区内外旅客流通可能产生的病毒传播途径,坚决守护好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党员,疫情防控,我责无旁贷。岗位,就是我的战位。疫情一天不消失,我也一天不撤退!”三水区交通运输局客运管理科某某说。
当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就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按照区委区政府以及区交通运输局防控疫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某某要求客运企业严格实施“每日一消毒”、“每日一监测”,每天对汽车站、公交站等运输站场和运输车辆进行清洁、消毒、通风,对客运司机、进出站旅客实施100%体温检测,站场上岗人员一律佩戴口罩,及时停止省际客运发班和调整公交线路营运发班。除夕晚上,某某放弃和家人吃团年饭的机会,到汽车站和各镇(街道)客运站场指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确保万无一失后方才离开,那时已是深夜11点。
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某某及时要求公交企业多途径、多方式采购疫情防控物资,TC公司1月26日采购3000个口罩,并分派给两家营运企业,缓解公交企业口罩供应紧张的形势。
某某还细致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宣传,要求利用汽车站LED大屏、营运车辆车载显示屏滚动播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张贴“上车请佩戴口罩”温馨提示,提高群众对疫情防控重视和自我预防水平。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某某同志等广大交通党员干部用恪尽职守、直面风险的姿态,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群众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战役仍在继续。但我们坚信,这场战役,我们必胜!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2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某某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3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疫情中高风险区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疫情中高风险区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_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某某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4
在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疫情中高风险区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疫情中高风险区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疫情中高风险区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共产党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申请书。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疫情中高风险区,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5
1月2日是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有大量的医护人员主动走上抗击疫情的一线。
他们有钢铁般的精神,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整个中华大地。当我们团圆时,应该想到一些战士仍然守在组国前线,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春节,他们比以往的春节要更忙碌,任务也更艰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怀好意地肆虐着,他们是第一道守卫生命的勇士,他们把病患从恶魔的手工夺过,一路护卫,以生死时速与死神竞跑。他们交接的是生命,守护的是医生对病人救死扶伤的承诺。
疾病无情人有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这个春节向我们燃起战火,但我们绝不畏惧!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6
连日来,疫情牵动人心。在海垦八一总场,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放弃家庭的团聚,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的战斗在抗“疫”前线,只为守护垦区群众的健康。有效的防控措施也得到了群众认可、支持,爱心人士送来口罩、热水汇聚成爱心力量,温暖了防控疫情的一线人员。
“都快12点了,那么冷的天,你们在这守了一天了,肯定累坏了吧,快来吃碗方便面,怕你们没有热水,我们就连热水都给你们带来了。”夜晚时分,八一总场公司的一对爱心夫妻为坚守在八一彩门疫情防控执勤点的工作人员送来慰问。
“已经不止一个爱心居民给我们送来物资了,有的连名字都不愿意留,只说自己和我们一样,都是八一人。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八一居的黄育顶说,危难时刻,最能彰显真情。群众的这一个个暖心的举动,也是对广大执勤人员工作最大的理解及支持。
八一总场公司的项目合作伙伴海南嘉雨园置业有限公司,积极调动内外部资源,将1000个口罩和500个防护手套等防控疫情物资送到了疫情防控点。
此外,在八一总场场部、铁路桥、东山、金川、长岭等各分场的入口处与当地所属的居工作人员共同设卡值守,对来往车辆及人员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对进出人员宣传科学防护知识。公司副总经理王克兵不仅每日都到防控疫情执勤点来检查指导工作,更是不断创新宣传防控疫情的方法,他夜晚加班自编自写防控宣传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进行防控宣传。
年轻党员主动作为,老党员也积极发挥余热。在公司协同各居在各连队点设立执勤点的时候,长岭312队的一位退休老党员陈荣仲,自发加入到了执勤队伍中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方伟吉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几个月了,当问及妻子支不支持他的工作时,方伟吉说道:“我是党员,我就要先上。我妻子是预备党员,每天我出门,她总是和我说,要尽职尽责,会在家做好饭菜等我回去吃。”
同时,八一总场公司工会也为坚守在防控疫情一线执勤点的工作人员送来消毒液、口罩,食物,水等防控物质,保障好坚守在执勤点上工作人员的防控物资需求。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7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场战斗没有硝烟。就是在这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场上,无论是在战“疫”一线,还是在检查站点;无论是在社区农村,还是在机关部门单位,到处都有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到处都可以看到鲜红的党旗在高高飘扬。
抗击肺炎疫情,要狠抓落实,压实责任就是最好的“疫苗”。镇委、镇政府带头“响应号召”,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战时状态从严从细从实层层压紧压实各级疫情防控责任,领导干部要冲锋在前、带头抓落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二是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经受住考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投身宣传教育、摸底排查、清洗市场、爱心帮扶、安全稳定等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抗击肺炎疫情,要千招万招,不落实都是虚招。危险时刻,每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每一个人都是责任共同体,每一项工作都不能出现任何漏洞。必须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把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关口都牢牢地守住。镇领导带头“冲锋在前”,既挂帅也出征,既吹号又冲锋,带领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动员全镇力量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设立党员先锋服务站,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做到内防控,外杜绝。二是出实招落实上级关于企业延迟复工、暂停餐饮服务、个体诊所以及村卫生站的营业,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不辞劳苦,坚持每日巡察,督促排查复工企业,以硬手腕严查严管,坚持一把手亲自抓,靠前指挥。2月2日,镇检查组发现两家红木家具生产厂家顶风违规复产,检查组迅速采取行动,对其进行查封登记,做到迅速停产,筑牢阻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天罗地网。
时间就是生命,防控疫情是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赛跑。方方面面都把责任担起来,让工作实起来,“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就有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当前疫情仍处于扩散阶段,形势复杂严峻。全镇广大党员发挥担当精神,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落实隔离、避免扩散。各村居迅速行动,一是对全镇的隔离户进行摸底、登记造册,每户匹配一名网格员和一名医护人员跟踪管理;二是加强来自疫区人员的看护,保证其居家隔离14天,时刻监测体温和身体情况,直至14天后无异样后解锁,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上报有关情况。及时准确转发官方公布的最新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不断消除群众恐慌情绪,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同时间赛跑,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做到精益求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8
由于疫情影响,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一对一采访了70余位吉林省援鄂医疗队队员,了解她们在战“疫”工作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用丰富的细节拼贴出抗疫英雄的完整画像。
以下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赵欣在对吉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袁莉的采访后,结合自身体会整理撰写的文字稿。图片由受访者袁莉提供。
这一天,我数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泪!
一觉醒来,不等起床,就习惯性地拿过手机看朋友圈。一条“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视频吸引了我,这是我的微信新加好友,吉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护士,如今仍在疫情中高风险区坚守的袁莉发的朋友圈。
我是流着泪看完的,看一次流泪一次,心情很是复杂:感动、难过、心疼!
我马上给她微信留言,把我的感受告诉她。在我眼中,这个1990年出生的袁莉还是个孩子呢,但却那么坚强而深刻,每一句话都那么牵动我的心。我感觉我们不是刚刚认识一天,也不存在相差近30岁的代沟,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她正巧休息,于是我俩就天南海北地如同两个朋友聊家常一样聊起来。我并不告诉她我想写她的故事,这样她就不用像面对记者那样紧张和拘束,也不用考虑该如何措辞才更符合“白衣天使”和“抗疫英雄”的身份,在我的眼里,这是一个最真实的小护士,是一个好可爱的女孩子。
袁莉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小姑娘说当初自己挺任性,报志愿时,原本报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可她这个学文科的孩子,总惦记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跟书上写的是不是一样的。各大高校护理专业一般都只招理科生,只有河北工程大学文理兼收,心里美得像花儿一样的她,便偷偷改了志愿。
毕业后,袁莉成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这个在大学期间就入了党的小姑娘,乐观向上,工作出色,不甘人后。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来袭,袁莉主动申请,成为吉大二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她有个非常优秀且有担当、理解人的好丈夫,还有个28个月的儿子。我问她:孩子这么小,医院会考虑你的难处呀?你去疫情中高风险区,孩子怎么办呢?家人支持你去吗?
她告诉我:孩子是公婆帮着带,家人就是她坚强的后盾。爱人非常支持,他是铁路的调车区长,他说如果铁路需要人,他也会义无反顾选择去的。
她的爱人真是位有心人,他把袁莉从出发去疫情中高风险区到现在,所有他们夫妻间的微信聊天记录都精心保存并整理出来,那是怎样的深情啊!我相信,即便是任何一位硬汉读到这些都会忍不住流泪!妻子在前方,他在后方,相隔2千多公里,他每做一件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疫情中高风险区的妻子在做什么。睹物思人,家里每件与妻子有关的东西,都会勾起他满满的回忆。
离别,让这个男子汉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平时很少刷朋友圈的爱人,从妻子出发那一刻起,就每天盯着妻子的朋友圈,从中了解妻子的一切。在抖音中看着每天感染的人数都在增加,他的心一直悬着,再也不敢看了。这位铁路调车区长,看着电视中疫情期间封城的疫情中高风险区吃饭都成问题,他恨不得拉一车皮的粮油、蔬菜等物资,给身在疫情中高风险区的她们送去!
袁莉的妈妈也给女儿鼓劲,“女儿支援疫情中高风险区,爸妈支持!国家培养了你,现在是你报答国家的时候了,你是爸妈的骄傲!加油!爸妈等你回家!”
袁莉说:“有的时候想想,自己确实挺伟大的,尤其我们第一批来的,当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但还是选择来了,而且已经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没想到的是,疫情中高风险区的政府给我们安排的都挺好,我都没想过会住酒店,一日三餐有提供。我还以为会住医院宿舍,天天吃泡面呢,所以已经很知足了。”
袁莉在他爱人眼里,就是一个爱美、爱唠叨、迷迷糊糊的大孩子。袁莉报名那天晚上,爱人值夜班,她在家收拾要带的东西。半夜12点,袁莉给爱人打电话,没说两句,她就哭了,说想孩子了。爱人的心也跟着撕扯,他想叮嘱的话太多了,此时只能是安慰。不是不怕,是来不及害怕。一切来得这么迅速,大家惶惶不安又佯装镇定,不然能怎么办呢?
20xx年1月26日,爱人送她到吉大二院。起初,袁莉还挺高兴,说省、市领导都来医院参加送行仪式。135名医护人员慷慨激昂,大家一起宣誓,许下豪言壮语。可大巴车一开,她的笑容没了,眼睛紧盯着窗外,看熟悉的景色越来越远,又哭了。她问爱人:“要是我回不来,孩子会忘记我的样子吧!”爱人鼻子一酸:“别瞎说,医疗这么发达、防护措施也很先进,而且国家高度重视,不会有事的。”他舍不得她,可事已至此,只能目送她远去,祈祷她早日平安归来。
到了机场,袁莉和同事们三五成群地拍照留念,机场的工作人员和旅客都在向她们行注目礼,眼里充满了敬佩。看着这激动的场面,她的爱人很想告诉在场的每一个旅客:那个个子不高,笑得最灿烂的就是我老婆!
机场候机,正赶上央视记者采访,袁莉一下子就被抓到镜头前。虽然她第一次接受采访,可她表达得特别好。然而,提到儿子时,她还是哽咽了。登机的时刻到了,袁莉一步一回头,哭得稀里哗啦。袁莉与爱人远远地挥手,看着爱妻越走越远,这位男子汉实在忍不住,也哭了。
是啊,这么年轻的女孩子,哪经过这样的事情?如果她说她从来就没有过害怕的念头,你信吗?女孩子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软弱的时候,那不是太正常了吗?她不是神,她也是有爱有怕、有牵有挂的普通人。
袁莉的儿子刚刚学说话,也不知道妈妈干啥去了,天天在家问:“妈妈呢?”她看着爱人和儿子的视频,看那忧郁的小眼神,心里就格外难受,可又不能表露出来,她要让爱人和儿子看到爱笑的她。每次与家人视频,爱人都抱着儿子一句一句地教,爸爸教啥小家伙就说啥。后来儿子一看到袁莉就喊“妈妈加油!疫情中高风险区加油!”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袁莉是大年初二出发去疫情中高风险区的,正月十五,万家团圆,爱人是抱着儿子看窗外的烟花度过的,就因为袁莉喜欢看烟花。
袁莉是正月二十九的生日,头天晚上,爱人发动全家打视频电话,儿子说不清“妈妈生日快乐”,却把“疫情中高风险区加油”说得很溜。袁莉在视频里,笑成了一朵花。
离开儿子两个多月,袁莉觉得特别对不起他。3月23日,她为儿子录了一段视频,说将来儿子长大了给他看,让他知道他的妈妈曾经做过很有意义的事情。她说:“我想当个好护士,我更想当个好妈妈,他的人生还没开始,所以我要让自己很强大、很优秀,给他做好榜样,希望我的孩子也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进入病房,她就从长不大的小女孩变成了白衣战士。不过“战士”也有犯难的时候,由于数层的防护手套完全隔绝了手指对患者血管的触感,抽血化验、擦拭护理时,无法找到血管准确位置,有时需要三四次才能采出血液。可病人很理解,总说:“放心扎吧,姑娘,注意保护好自己,谢谢你们!”爱人叮嘱她进入病房后少交流,避免感染。可她却说:“看见患者后,就特别想安慰他们,跟他们说几句话,让他们放心养病。”
在护理一位老大爷时,她询问对方哪不舒服。由于老人有些虚弱,说话声很小,又是方言,她没太听清,就往前凑了凑。不料患者迅速蒙起被子,喊道:“不要离我太近,会传染!”这一声,让她突然感受到,她不仅是位关心患者的护士,还是被患者关心的护士。她常常为重症和老年病患穿戴纸尿裤、换病号服、清理大小便,对重症监护室的医护来说,这是职责内的事情。有位患者含糊不清地说,就是自己亲闺女都不一定会为他做这些事情,每次都会和她说“对不起”。
1月30日晚上7点多,袁莉给爱人发去微信。
“你说,万一我真的被感染了,你会咋整?”爱人不假思索地回复:“我会去疫情中高风险区,我陪你。”一晚上,她反复地纠结着,让爱人要有最坏的心理准备。爱人不断安慰她:“吉大二院不会让你们出事的,别胡思乱想了。”
原来袁莉发烧了。难怪她跟爱人聊那么沉重的`话题,她一定是太害怕了!第二天,爱人知道了这件事,躲着孩子在房间哭。心疼她,又无能为力,只能跟她视频,感觉自己是在陪着她。这边的袁莉,在酒店里整整哭了一晚上,害怕自己是被感染了,可反复回忆和患者接触的每个细节,大脑一片空白。她把自己隔离在酒店,吃了感冒药。好在早上体温降了下来,也没有感染症状。
他们才刚刚30岁出头,却反复讨论着生离死别,挂了电话,爱人抱着儿子望向窗外,仿佛看到袁莉穿上防护服重进战场。可脱下后,你就是孩子、是妻子、是母亲,你也害怕。就像一些文章写的,你们就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们的模样,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随着疫情基本控制,一些医疗队已经开始撤离。当爱人发微信问她“何时是归期?”袁莉给爱人发去一张请战书,原来她们援鄂医疗队请求继续支援直到全面胜利。
她对我说:“谁都想家,但疫情还没结束,所以大家都不着急回家。那么多天最难的时候都挺过去了,现在越来越好了,每天都有好多患者出院,这一切都值得了。”
在酒店休息时,袁莉也没有懈怠,她坚持上网课、学习英语,准备考研。此次经历,让她明白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我对袁莉说:“好孩子,等你回来,阿姨要好好给你这个小英雄拍美照。”把袁莉乐的:“我好幸福呀!毕竟我们只是个小护士,如果没有疫情,我们也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所以我们很幸运。其实不是为了出名,我只是希望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被记录,给自己留个纪念,给孩子当个榜样。等待疫情结束,我们会再次投入到平凡而又普通的护理工作中了。”
孩子啊,谁会以生命为代价去出名啊?人们不生病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和私人生活圈子里忙碌着,谁会想到医护的工作多辛苦?得了病才格外需要医护的救治和关心。当疫情袭来时,慌恐的人们才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使们的身上,而不去想,她们还是孩子!
袁莉说:“我始终觉得人活一辈子,365天反反复复多枯燥乏味呀,生活也需要仪式感,就像我每天都坚持在朋友圈打卡一样。我不想碌碌无为,而且要活得有价值,起码等到自己老了,再也经受不起岁月蹉跎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我相信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自己没白在人间走一遭”。
听到我跟她介绍女摄协有1500多名会员,遍布全省,小姑娘惊呼:“天啊,太酷了,能加入到这么强大的组织,真的太意外了!其实,我最喜欢拍照了。我平时也会去北湖,看到好多人拿着酷酷的相机,不停地拍着,我就静悄悄地羡慕着、看着。”于是我鼓励她,在不影响工作和休息的情况下,多记录一下吧,摄影方面有问题就随时来找我。”这朵“花儿”又乐了:“好开心呀!幸福来的太突然!”
这就是我眼中的袁莉,去掉“巾帼英雄”光环的美丽女孩儿,一个爱哭爱笑的可爱女孩儿,一个网名叫“我喜欢花儿”的浪漫女孩儿。因为,在她的身后,有爱她宠她、知疼知热、无微不至呵护她的好丈夫,有通情达理支持她的父母公婆,还有那个奶声奶气喊着“妈妈加油!疫情中高风险区加油!”的宝宝。家人,是她最强大的后盾!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9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防疫防控期间,河北省女摄影家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纪实摄影作品展的形式集中反映河北省各地防疫防控战线上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共编辑推出公众号36期,而承担这一编辑重任的是李占巧。
李占巧,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河北省老年大学摄影讲师,她是河北省摄影圈内知名的摄影人,不仅人美,摄影水平和航拍技术也是公认的好。
期刊是在防疫抗疫最紧张、最关键的特殊时期开办的,李占巧承担起期刊编辑的重任。为快速编辑、宣传各市会员即时传来的大量图片,定为每天一期。这项工作考量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具体做起来费时间、费眼力、费精力,从图片下载、归纳整理、阅览选片、图片处理、排版、文字修改到校对于其一身,编辑一期要占用3小时之多。这期间她还要精心备课、做课件,准时开播学校网络教学授课,为省老年大学摄影班做视频授课,并随时回复学生和学员提出的问题。
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李占巧默默地忙碌着、奉献着,确保图片文字无误,常常修改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截止目前共编辑纪实作品展37期,阅览会员作品3400余幅,编辑采用1400余幅、图片文字说明1200余条。其中,会员作品被新华社客户端选用5幅;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选用47幅,专刊转载一期选用29幅,转载一组选用11幅;河北省妇联专刊转载一期,选用38幅;河北省摄影家协会选用13幅。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吕静波主席非常关注河北省女摄协的期刊,并给予高度评价,对河北省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周淑亭表示感谢,对李占巧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予以表扬。这是对河北省女摄协工作的鼓励,是对省女摄协广大会员在特殊时期用镜头记录历史、讴歌时代英雄举动的肯定。这些珍贵照片,凝聚着广大会员团结协作、顽强奋战的共同抗疫精神,记录着女摄影人强大的信念和热情,证明着“巾帼”的力量。
这些期刊作为特殊时期珍贵资料,将永久留存。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10
“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温暖的人和事,在疫情的笼罩之下,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疫情当下,为确保减少人员流动,进出小区需要登记。在抱怨进出麻烦的同时,有人注意过负责登记与测量体温的保安大叔吗?起先,我也不大注意,但出去的次数多了,每次回家都有同样的感受——温暖。
他身穿保安服,40岁左右,戴着黑色方框眼镜,给人一种踏实沉稳的感觉。每当有行人走过,他都会先说一声说“您好”,再继续下面的工作,并贴心地指明“体温处”和”登记处”的位置。
小区里绝大多数居民都认真配合工作,但也有违反规定、拒不测量体温与登记的居民。
那次,当“您好”大叔为中年妇女指明登记处后,看见这位妇女和她儿子两个人一起走出小区,赶紧上前说道:“您好,咱们现在的规定是,一户一卡,两天只允许一人出入一次,您超出了人数,这是不允许的。”他的眼镜上浮起一层淡淡的雾气,耳边还在流汗,可见他并不擅长于处理这样的事情。这时,那位妇女提高了音量,说了许多蛮不讲理的话。“您好”大叔汗流得更急了,但还是和蔼地说:“大姐,我们只是执行公务而已,这也是为了咱们大家的安全着想,请您理解。”那位妇女见“您好”大叔态度如此好,也不好意思再做“刁民“了,便“哦“了一声,前去登记了,只见“您好”大叔长舒了口气,擦了擦汗。
虽然这只是我在生活中目睹的一件小事,但让我感触很深:“您好”大叔,用自己的尽职尽责,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化解了一场可能的矛盾——许多的伟大,都由平凡而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就可以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什么是善良?这就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