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招聘陷阱解读

2023-08-11   


  以下是7个招聘陷阱案例的解读,你有中过招?小编在此提醒大家在这个求职旺季里要谨慎求职,不能轻信他人。

  陷阱一:求职先交培训费、押金

  2015年8月,陕西某高校大三在校生小贾,打算利用假期时间,找一份兼职赚点零花钱,也算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让小贾没想到的是,还没开始工作,就在面试的时候遭遇了骗局。

  “我和同学通过网站上的招聘信息,联系到了一家模特公司,然后加微信好友了解情况。”小贾称,开始的时候,对方描述得非常好,无论是工资、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前景,都相当诱人。而我们在网络上简单询问后,就去模特公司了解情况并缴纳费用。“那家模特公司叫我们交培训费和押金,当时只是很开心很激动,满心期待这份工作的到来,却没想到这是个骗局。”

  小贾无奈地表示,交过钱后,一直没接到通知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也没有所谓培训。据了解,与小贾一样受骗的一共有八名在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共计缴纳金额一万多元,不仅如此,他们其中的一名受骗者还告诉记者,他们向模特公司讨要当初交的培训费和押金时还受到了威胁。最后,小贾报警。

  陷阱二:虚假招聘索要个人信息

  小刘大学毕业后经常上网投递简历。前不久,赶集网发布的一条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吸引了她。

  “上面说招聘行政文员的职务,待遇各方面都不错,工资待遇每月2500元至3000元,还缴纳五险一金。”小刘立即将简历发送到招聘信息上所留的邮箱。

  没想到次日小刘就收到了对方的录用通知,开心的小刘赶紧按照招聘信息上的电话打了过去,一个操南方口音自称姓黄的女子接了电话,她说自己是人事部经理,要求小刘提供体检报告。

  “她说这个体检费由他们单位支付,我只需要提供一个农行账号就行,费用会由他们的合作单位农行直接打给我。”小刘回忆说,“因为我的农行卡留在了老家,所以我当时就没有立即给她账号。”

  几天后,小刘外出正好路过该设计研究院,就想顺便把账号告诉黄经理。谁知道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保安拦了下来。保安问清了情况后告诉小刘,这里根本没有黄经理,招聘信息上的电话号码也不是院里的电话。该保安表示,招聘信息都是假的,最近有很多像小刘一样的人来问这个事儿。

  陷阱三:高薪诱惑下的传销xi脑

  安徽男子王某,大学毕业之后四处应聘求职。而王某的.姑姑此时已进入传销组织,并游说王某的父亲,让王某到南京工作。不久之后,王某来到南京,听从姑姑的劝说,决定自己做“老板”创业。

  因没有经济来源和经济基础,王某对创业有些犹豫。姑姑说也不需要太多,几万块就够了,并带他去见了一些“自愿连锁经营业”圈里的人。这些人每天跟王某聊三次,每次跟他分析这个行业的好处,称“连锁经营业”是悄然兴起的大项目,很多人还不知道,且通信公司对这个行业也是大力支持的,让他们办理集团号,只要投资69800元,三年后就能赚到1040万元。

  考虑到姑姑也在从事该行业,没有任何防备心理的王某相信了,于是跟父亲要了70000元。随后,王某的姑姑帮王某申购了21份产品,共计69800元。王某也得到了一张带有集团号的通信卡,约一个月后,他还得到了“赢利款”19000元。此后,管理人员开始要求王某多介绍人来参与,这样可以赚得更多的钱。“你是大学生,通过微信、QQ发展伙伴,最好从同学亲戚朋友入手发展。”至此,王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传销陷阱,但无法脱身,最后被警方解救出来。

  据了解,2003年9月,广西查获一传销窝点,涉案500多人中90%是大学生;2010年8月,南京查获全国最大一起大学生传销案,涉及33所高校的834名大学生;2015年8月,南京浦口端掉一传销窝点,涉案700多人,其中大学生将近350人。

  陷阱四:试用为名,使用廉价劳动力

  郑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邓,准备在暑假期间勤工俭学。随后找到郑州一家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实际上,一些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试工、试用为理由,延长试用期,或者将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但却迟迟不会正式录用,让大学生有苦难言。

  根据《劳动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都应落在书面上。

  陷阱五:虚夸岗位,经理变销售员

  24岁的小孙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就让小孙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是了解市场。

  但是,一个月后,小孙发现自己天天出去推销,这与市场部经理负责的工作不符。之后,一名与小孙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的。因为担心招不到员工,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

  记者了解到,一些招聘单位因担心招不到业务员、推销员,就在招聘时故意把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求职人员。而当招聘成功后,再以先熟悉工作到一线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招聘信息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了解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陷阱六:名为招工,变相销售商品

  某高校毕业生小陈到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小陈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收取小陈200元信誉保证金未给收据。一周后,小陈发现产品根本卖不掉,而她从一家大型商场得知该产品销售价格不超过100元。

  记者了解到,一些公司诱骗求职者上岗,要求求职者交现金作为押金,而后让求职者去推销产品,并规定要卖多少产品才有提成工资。完不成任务,公司以此克扣求职者工资,押金。变相欺诈求职者。

  业内人士建议,求职者在应聘时应当心,急着收钱的多是黑公司,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

  陷阱七:以考试为名窃取创意

  李强是某大学广告系高材生,毕业后,李强到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题目是为一款家用电器做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方案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再无下文。

  2个月后,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是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创意才是真。

  业内人士提醒,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不录用任何人。

  对此,律师建议,应聘者在提交策划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以免创意被窃取。



相关内容:

  1. 职场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2. 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3. 解读五大常见求职陷阱
  4. 大学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5. HR面试陷阱问题解读
  6. 职场求职陷阱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