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工作完全手册
2023-08-11
企业的和平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在企业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预测劳动生产力指标,对于企业有序地组织生产、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A、按工作岗位分劳动力指标的统计。
1、工人:基本生产工人的(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人)、辅助生产工人(从事各种辅助性工作)
2、学徒:指在熟练工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享受徒工待遇的人员;
3、营销人员:指直接从事产品销售的有关人员;
4、管理人员:指在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车间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5、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6、服务人员:指服务员工生产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7、其他人员:以上六类以外的人员。
B、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
或: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 =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备注:当企业人数变动个人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上的方法计算:反之,应采取加权平均数计算。
C、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D、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1、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
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E、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动时间,用(附图三)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附图三)
日历工日=报告期期平均人数×报告期日历天数
日历工时=日历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1.公休工日=平均人数×报告期节假日。
1. 公休工时=公休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
制度工日=日历工日-公休工日
制度工时=日历工时-公休工时
同上
出勤工日=制度工日-缺勤工日
出勤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
全日缺勤
加班工日
加班工时
制度内实际工日=出勤工日-全日停工工日
全日非生产工日
制度内实际工时=制度内实际工日×制度工作长度
非全日缺勤工时-非全日停工工时
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全日停工
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
加班工时
制度内实际工日
非全日缺勤工时
非全日停工工时
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实际工作工时
加点工时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
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
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100%
出勤工日(工时)数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100%
制度工日(工时)数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加值勤)等表示: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
1、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平均人数
2、报告期产品生产量
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
报告期工业增加值
3、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应由六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可分: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