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招聘考试时政热点:传承三百年的免费茶水摊。
2023-08-11
“叔叔,请喝酸梅汤。”在浙江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景区,周予童从太公童松达手里接过酸梅汤,递给来景区游玩的行人。
一口大锅、一只汤勺、几个茶碗……免费烹茶以济行人,童松达家族已经坚持了十代,历经300余年。
传承十代,既是行善,亦是承诺
“《塔山童氏族谱》记载,清代的童维泰(1771—1845)已是黄洋市路廊烧茶的第四代。按这样推算,到我这一辈,童家人已义务烧茶整整十代。”童松达老人已经守着自家的茶摊过了一个甲子。
身为路廊烧茶世家,童家最早在前童镇黄洋市。黄洋市是一处集贸市场,连接乡镇、通县城,是去往宁波、台州的必经之地。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载,黄洋市商贾云集,路廊也川流不息,且长年有烧茶人待着,人们得以歇足纳凉、济渴消累。
童松达老人对自己的家族史记忆深刻:“第四代是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童维泰。族谱上写着‘黄洋市茶堂,过客久怅望梅,公(童维泰)独创办什器烧茶,以解人渴,四世相传至今……’至于前三代是何时、何人义务烧茶,族谱没有记载。”
到了第七代的童邦标,已经是清末的光绪年间。族谱记载:每岁夏月,公(童邦标)必亲至黄洋市烹茶以济行人,至老不辍,乐于为善。童松达介绍说,童邦标在茶水需求量最大的夏季,每次都是亲自到黄洋市路廊烧茶给商旅饮用,到老都不放松。最后病入膏肓时,还牵挂着烧茶事宜,他的临终遗言就是“烹茶以济行人”。
又过了三代,义务烧茶的薪火传到了第十代童松秀、童松茂、童松达三兄弟。夏天在黄洋市路廊烧,冬天喝茶的人少,就在家里烧好,用水桶担到路廊去。跟着兄长们一起帮助父亲烧水挑担,便是童松达年少时最深刻的记忆。
“既然做好事,就要尽可能做彻底”
将陈皮、甘草、乌梅、薄荷叶、山楂倒入烧开的大锅里,再放上冰糖继续烧,直到酸梅汤制成。说起烧茶,童松达仿佛回到了一个甲子前。
大概在他十四五岁时,因为家庭变故,烧茶的任务就落到了他头上。那个年代,黄洋市的路廊是天台去宁海必经之地。千山万水路迢迢,这小小的一杯水,对于长途跋涉的过路人来说弥足珍贵。
“天一亮,我就用木桶挑着两担烧好的香枝茶,送去路廊,再回家干农活。到了中午,再去看下水是否喝完了。要是喝完了,就下午再挑一担过去。”童松达回忆说,“一般夏天每天要送两次,冬天送1次就差不多了。”童松达家距离路廊大约1公里,两桶茶七八十斤,正好走半个小时。
童松达说:“我们家烧的茶,过夜就全部换新的,因为老辈人讲‘过夜茶,毒如蛇’。既然做好事,就要尽可能做彻底,大不了多花点力气。”
时光荏苒。随着隧道打通、汽车普及,黄洋市路廊从交通要道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失去了它曾经给行人歇脚、喝茶的功用。路廊不再,但童松达的烧茶脚步却没有停下。
乐善好施代代传
几年前,童松达因患脑梗导致行动不便,无法亲自烧茶。他很担心“烹茶以济行人”的祖训会在自己手里断代。儿媳胡亚丽决定做公公的接班人,成为送茶人。
两年前,胡亚丽开始去前童古镇景区送茶。但凡节假日景区人流量较大之时,她就会在家里煮好茶,用小三轮车送到景区里,为游客送上一杯凉茶。去年,胡亚丽做了新的尝试,开始烧酸梅汤。她说配方是独家的,“除了常规的陈皮、甘草、乌梅、薄荷叶、山楂等配料,还加了自家种的洛神花,增强解暑降火的功效”。每次胡亚丽煮好酸梅汤前往景区时,也会带上外孙女周予童一起去帮忙,“从小培养接班人嘛”。到了冬天,胡亚丽会将解暑的酸梅汤换成红枣姜茶,供游人驱寒暖身。
“童家十代烧茶,不能到我们这里断了。乐善好施是我们童家人的传统,也是我们对祖上的承诺。”胡亚丽说,除了来看茶摊,公公在家也一刻不闲着,“每天义务打扫马路,自家周边的环境卫生,已经被老人‘承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