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城市更新改造精选案例 I 历史街区的活化与再生
2023-07-12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是uda123123@163.com
请点击:线上课程:城市更新业态设计高研班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背景,分享不同类型的精彩案例.
6个历史街区微更新精选案例
01. 高密度城中村新生多元社区场景 |深圳 南头古城
02. 历史街区变身国家4A级景区|广州 恩宁路永庆坊
03. 低干预手法恢复大尺度历史城区|福州 烟台山乐群路城市微更新
04. 26公顷的微改造实验|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05. 岭南风貌建筑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共生|广州 黄埔区沙步旧村城市更新
06. 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重庆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01
深圳 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头古城内。项目同时面对历史遗产保护与旧城(城中村)改造的矛盾命题,自2016年开始集中进行更新探索,前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更新改造计划,最终定位于“粤东首府、港澳源头”,旨在打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特色街区,及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为一体的活力社区。
古城故事
世代绵延的城市谱系
风貌变迁,南头古城的四个历史时空
南头古城在其历史沿革中,从明代的军事重镇到明清县治所在,经过新建、重修、增建,至清朝中期大体定型,初具古城形态,但亦经朝代更迭、战乱、社会变迁,原有建筑大多损毁,修复重建的极少,其先后经历了“净海迁界”、“日军占领”、“撤县还村”、“城中村抢建”四次较大风貌变迁,呈现了完整的城中村成长历史。
净海迁界,古城遭弃又复建:清初受“净海迁界”的影响,新安县一度被撤,南头遭损毁并放弃,至康熙八年(1669)重置新安县,仍治南头。
日军占领,损毁古城风貌:1940年日军驻扎南头古城长达5年,在古城城墙上修筑了17座钢筋混凝土碉堡(现今残余两座),在城内外修建了10多座碉堡和暗堡。大量的民房被改为军营,设置了马厩、军械修理所等,原有的古城风貌被损毁。
政府外迁,撤县还村:建国初期,保安县政府外迁,南头城终结了其1700余年的城史,回归为一座古城墙环绕的寂静村庄——南头村。
城中村抢建,城市化的现代村落:改革开放后,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让村庄逐渐突破了城墙,城内外大量历史建筑被重新改造和拆除。
格局生长,街道肌理与建筑形态
南头古城依地脉而建,北靠山,南面海,形成了自然地势与村落格局相契合的村落肌理,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四周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开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辟有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楼街、新街等9条街道,故此,周边乡民俗称南头古城为“九街”,村中小孩被唤作“九街仔”。
生长的古城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速扩张的城市渐渐包围了南头村。
此时的南头村经历了一场与外部城市化同步、自发而另类的自我城市化进程,最终保留了 其自明以来就有的“六纵一横”街巷格局,有机地连接整个村落(现存街道实际为中山东街、西街、南街、朝阳街、兴明街、春景街、梧桐街、文化街等8条)。
随着古城不断消退,村庄不断膨胀,南头古城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
包容的古城
南头村位于深圳城市中心,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出租房和低门槛多样性的在地就业机会。南头村民的自建房多被用于出租房,随着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导致市场需求爆增,村民们一次次翻建、抢建而不断增大增高的小楼终于最大限度占满了宅基地,形成了高密度的“握手楼”群,这是一种遍布珠三角地区城中村的典型空间格局,是在城市管控失效和纯粹经济理性驱动下,形成的特殊而另类的城市空间、经济和社会环境。
“自我城市化”的南头古城,拥有建筑1000余栋,其中91%是违建,现有住户超过3万人,流动人口占居住人口90%以上,人口居住密度是深圳平均密度的15倍,早已融入到了深圳的城市血脉之中。
散落的古城
南头古城全光谱式地展示了从清代到当下城村演变的完整空间样本,它不仅容纳了多种居住模式和商业业态,也包含了庙宇、宗祠、教堂、中小学校、演艺中心和博物馆等宗教与文化建筑,中西共生,古今共荣。
南头古城是个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城中村、旧厂房多种形态混杂的城中村,但也因此,它拥有了深圳这座城市难得的市井烟火气。按照保护等级和建成年代,南头古城的建筑大致可分为历史文物建筑、清末,民国风格建筑、50年代风格建筑、80年代水刷石材料建筑和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比重最大。古城内现状建筑风貌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相互交织,共生融合的状态。
南头古城里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南城门洞、报德祠等历史建筑,仿古县衙也成为昔日行政中心的印记。古城内还有40余座在清代和民国年间修建的,具有岭南广府建筑风格的民居。其中包括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育婴堂等)、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
但湮没在城中村中的古城,褪去了昔日的辉煌,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仅占城内千余栋建筑的5%,保护与活化困难重重。
文保更新,未完待续的当代古城
作为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共生体,深圳南头古城背负两个相互掣肘的命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南头一直纠结于古城保护以传承历史(回到历史),还是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走向未来)的矛盾之中,两种力量的相互拉扯,使得南头古城的发展受困。
文保阶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城内外零星的保护和改造从未间断,几届地方政府也一直试图重新开发古城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期间虽然积累了大量研究和策划提案,但由于南头古城面积小、建筑存量大、居住人口多、业态低端,在保护与利用开发上存在很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一直难以实施。
1983年,南头古城南城门和北城门墙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南头古城内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南头古城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香港回归时,新建八处仿古建筑。 1998年6月,南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市规划国土局南山分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制订了《南头古城文物保护规划》。 1999年7月,编制了《南山区新安故城(南头古城)——深南大道邻街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成立,专门负责故城文物的保护管理。 2000年,南头古城保护的建设工作正式通过南山区政府的立项。 2002年,南头古城内的南头村碉堡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5月,广东省市文物专家对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进行论证。 2002年11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复同意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方案。 2004年8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更名为南头古城管理处,并加挂南头古城博物馆的牌子,同年9月,南头古城历史陈列展览对外开放。 2006年10月,南头古城改造工程将重新启动。
更新阶段
南头古城的更新契机始于2011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拟投资9亿元,在2010年至2020年间,将南头古城建设成为“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文物保护完好,人文景观丰富,独具传统文化与商业氛围,空间环境与服务设施良好的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
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出“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的规划定位,为此后南头古城更新改造提供了原点和方向,并逐渐进入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
南头古城更新改造措施:
2011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 2017年,深港双年展在古城的举办,将建筑与艺术进行了融合。通过对产房、街区、住宅、绿地广场等改造,提升了空间质量。艺术家们多样化的介入,也使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了新的活力。 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2019年初,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南头古城保护开发事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 2019年3月,南山启动了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我们又再一次看到了一个变化的古城。 2019年10月,南山区委区政府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列为全区“三大战役”之一,力争打造为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历史博物馆。
自定调之后,南头古城的城市更新主要经历了两个重大更新节点,第一个阶段是以都市实践介入而推动的“再生计划”;第二个阶段是以万科的介入而推动的“蝶变重生”。
设计介入
跨界更新促进古城复兴
2016年初,都市实践的设计和研究团队介入南头保护与更新项目,藉由叠加古城多重历史信息入手,梳理古城文脉;同时开展详细的现场调研,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交叉比照,逐渐明确古城未来发展定位。
梳理观念
都市实践的设计和研究团队发现,长期以来困扰南头未来发展的焦点除了不得不同时面对历史遗产保护与旧城(城中村)改造两个似乎相互掣肘的命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准确认识南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才是关乎它的未来走向的大观念问题。
都市实践提出:今日的南头是承载着千年古城文化、且沉淀了深圳各个发展时期空间、社会和文化遗产的“南头古城”。她是深圳仅有的能将千年文化传承谱系与30余年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全光谱式并置呈现的珍贵城市文化样本。一部南头古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浓缩的深圳城市发展史,相比空间改造而言,古城重生更需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它所承载的本土文化的复兴。
提出策略
基于前期在南头的城市研究,都市实践从反思其发展定位入手,强调尊重历史的原真性,珍视各个历史时空的文化层积,为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提出了以介入实施为导向、由点及面渐进式激活、以文化活动促进古城复兴的发展模式,旨在塑造一个本土文化历久弥新、永远鲜活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
确立计划
都市实践为古城量身定制了六项城市再生计划:游园复兴计划、边界重塑计划、古建保育计划、主街领航计划、文创工厂计划、内城动态更新计划等。
这些计划特别关注以重点公共空间改造及公共活动引入对激活和推动古城重生的意义,并以此为载体,都市实践以策展人的身份,提出了将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落址南头的设想,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古城更新。
实施改造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场调研,都市再生梳理出一条空间改造和展览植入高度吻合的叙事主线,尝试重建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一条主线
南头古城座落于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依南向缓坡而建,古城历史上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北门在清中叶被废弃,传统县城十字街格局的北街随后也渐渐失去活力。古城北部的中山公园曾是深圳最早的公共公园,建于民国年间,古树参天,绿荫环抱,游人如织,而环绕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工业区的围墙把中山公园与古城彻底隔开。
都市实践打通这一关键节点重新疏通中山南街的北向延伸,部分恢复古城十字街格局的同时把中山公园、古城和南门公园直接连通,这一结构性的关键步骤成为古城未来改造的起点,接下来的改造介入和双年展的一系列展场便都以这条结构主线渐次展开。
关键节点
秉承南头古城保护与重生的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双年展展场空间遴选,都市实践尝试重建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以点状分布的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串联为主线,展场分布由北向南分再向东西延展为五个板块:A工厂区组团、B十字街组团、C南城门组团、D古建筑组团、E春景街组团等。整个更新改造的空间叙事继而由“起、承、转、合、聚、敞、隐”7个环环相扣的主题计划串接而成,类似文学和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高潮起伏。
【起】
南门公园
【承】
“书院广场
【转】
“十字街广场”
【合】
“报德广场”
【聚】
创意工厂与集市广场
【敞】
“大家乐舞台”/开放式小剧场
【隐】
“城中绿洲”
借势激活
2017年12月15日“2017深港双城双年展”开展,展期3个月,首轮更新后的南头古城借势亮相。“双年展”作为一次实质性的城市介入与古城再生计划深度合体,量身定制,巧妙衔接,对古城更新做了初步探索。借助本次双年展,古城的未来引发社会各界广泛探讨和关注。
本届深双在展览规模、观展人数、活动举办和关注度等方面均创下历届之最。自2017年12月15日开幕以来,主展场、分展场及外围展共迎来超过55万人次的观众(其中主展场超过30万人次,分展场15万人次,外围展10万人次);3个月展期中,主展场南头古城举办讲座、论坛、工作坊等各类活动超过180场,与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积极互动;针对不同群体的导览活动200余场,带领观众读懂展览,让“城市建筑”话题走出专业学术圈的象牙塔,引领更多市民关注自身所在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017深双展览来到南头古城城中村,将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植入日常生活,改善古城公共空间,也给居民带来对未来生活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城中村的固有观念,而城中村所蕴含的潜力和可能性,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深圳城中村发展留下一份城市档案。
“后双年展时期”的南头古城,不断完善着古城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但如何持续更新?未来采取何种运营模式?成为了本阶段南头古城将要解决的核心命题。
蝶变重生
城市微更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2019年,南头古城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深圳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承载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作为深圳的城市原点,港澳的历史源头,在体现深港澳“同宗同源文化底蕴”方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极具“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顺势而为,重张定位
2019年3月起,南头古城正式启动“蝶变重生计划”——南头保护修复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立足“粤东首府,深港之源”的高占位,营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特色街区,留住乡愁,面向未来,旨在将南头古城打造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本地文化和深港澳源头文化的城市文创新地标。
沿袭前期的空间规划思想,2019年南头启动了新一轮古城改造,2020年8月阶段性改造完成。
三方协同,推进更新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模式采用了“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三方主体联合,协同推进“微改造”的模式。
南山区政府成立“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指挥部”,召集各职能局、属地单位作为参与单位共同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规划方案由南山区委区政府先行审议,通过后报深圳市领导审议。期间需先向南山区更新局、规自局、土地监察局、文体局、工务署、城管局、南头街道办、交通管理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别沟通汇报;待方案通过区政府审议后,报深圳市规自局、更新局等职能部门沟通汇报。
微改造模式充分考虑到了现有古城居民的安置问题,在改造前协调古城内居民搬迁:对于非股民的原住民,协调南头城股份公司调剂提供短暂租房;还探索异地搬迁模式,对于必须拆除的建筑,在临近更新项目中给予回迁安置等。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古城基础设施升级、古建修缮保护、街区打造、文化策展、景观环境提升公共部分建设,由南头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楼栋的回租工作。
万科作为代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管理。
确立原则,有机更新
本轮的更新改造旨在强化南头古城历史文化挖掘、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对整个古城进行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进行城中村综合治理、引入特色业态带动片区发展。
本轮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提出有机更新的主张,采用微改造方式,以空间升级、业态升级为抓手植入新的内容,突破单一的商圈业态,带来新的人群,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标杆。
以点带面,分期改造
考虑到工程浩大,南头古城的改造是采取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方式,分期开发各街区,其中中山南街、北街作为一期示范段改造工程,中山东街、西街及创意厂房、园区为陆续改造的二期工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山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工程以十字主街、街心公园、工业区厂房作为重点改造区域,其中十字主街其保留了明代以来所形成的古城格局,将改造后的南头古城划分为五大区块——北坊、南门、中汇、西集、东廊。
升基建: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
在中山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工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基础设施改造:重整道路,增加供暖,敷设新的街区排水系统,扩大电力容量,增加公共卫生间等;
新基建升级:现代科技感的融入是改造延伸。项目围绕“民生需求+景区建设+文旅提升+服务提升+商业管理”,启动“南头古城5G智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准备采用5G/AR/VR/MR/3D/AI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再现式、互动式的数字化新体验,建设“文化+旅游+商业+社区”新业态,打造智慧化的古城生态建设。
公共空间改造:在城内增加不超过现有建筑15%的连廊、电梯、楼梯、配套管理用房等非经营性空间;
增设社区配套:打造停车楼、公共展览空间、菜市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及小型商业服务设施;
特殊节点改造:古城南门外泰源工业区、和美医院及古城西侧南山汽车站的更新改造。
造景观:景观优化提升,改善街区环境品质
南北主街以老麻石铺贴、小料石收边,还原明清时期的街道铺装,并利用高差嵌入文物构件进行展示。
同步对沿线的街区景观和关键场景进行更新,如入口牌坊、临街围墙、城门广场、街道绿地等,并增设休闲设施。
此外,通过优化夜间灯光,营造温馨的归家路径,由此呈现安全、浪漫、可夜游的“不夜南头”氛围。
理文脉,修缮文保建筑,传承文化谱系
在古城的南北向轴线上,分布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由古城牌坊、关帝庙、南城门延伸至古城深处,形成了有序的空间序列。
顺着这一文脉序列,南头古城新增古城数字历史体验馆、古城改造历程展示馆、城墙遗址展示区等新的具有文化公益属性的文化配套空间,持续讲述古城的过去与未来。
南头古城博物馆:展现南头古城的历史文化,馆名为金庸先生于2003年所题。
南头1820数字展厅:展现的是两百年前南头的繁会盛景,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1820年的南头古城。
万化同源-献礼特区40周年展厅:分别从“山海同貌”、“经济同体”、“文化同心”和“行政同属”——来对珠江口区域的“同源”进行具体的解读。
南头新生场-综合服务中心:南头古城的综合服务中心,为记录南头古城项目改造新生的社区会客厅,提供咨询导视、信息指引、活动通知等综合服务。
文士华宅:建于清朝年间,改造后划分成“朝花夕拾” “匠心独运”“织金广彩”三个展厅,分别展示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南头牌匾故事、广彩瓷器背后的南头古城海上贸易史等。
微改造,改造单体建筑,营造内容载体
除了有历史价值的文保建筑,本次改造对古城内千余座建筑重新修正,其中包括284栋房屋拟定回租的房屋,在保持原有规划与结构的同时,进行精细化修缮与轻微改造,提升品质与更新建筑,延续原有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广府民居建筑特色与精华,让岭南风情与本地特色、当代艺术相融合,凸显古城文化底蕴。
在对单体建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以有机更新为原则,楼栋建筑面积不新增,楼栋用途可进行改变,由原本的单一居住属性转变为商业、办公、居住、公共空间等多种属性。并按相关规定,可适当新增消防连廊、配电房等公共配套设施面积。
这些改造后的建筑空间,是业态引入的载体,也是激活南头古城的有机组成,是丰富街区内容体验的直接呈现。
2020年8月26日,万科历时17个月的改造提升,南头古城下焕然重生,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经历世事沧桑的南头古城终以新貌“迎客”。重张当日,南头古城开放了18个网红打卡点位、 24个精致好物原创品牌、8种美食风味、4种现场互动演出,7场工作坊,1次与人类学博士的对话,让人重新认识了南头古城。
持续运营,活化街区
为了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在政府的指导下由业内经验丰富的万科公司、南山区属国企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运营公司,发挥企业、社会和居民的力量,共同管理运营。
根据规划,改造后古城内的建筑由运营公司向村民统租15-20年。
品牌定位:源·创·艺·活
南头古城的后续运营立足“粤东首府,港澳源头”的项目定位,在历史文脉的保护与活化基础上,提出“源·创·艺·活”的品牌宣言,植入包括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休闲商业、品质居住等多元业态和内容,实现设计、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发展,实现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活力特色街区,为古城带来新生的创意活力与品质人文的美好生活。
运营思路:打造创意产业聚集地
南头古城改造完成后分为四大功能区:历史怀旧区、艺术文化体验区、品质生活区、文化创意区,并依托空间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化活动,加强粤港澳三地的文化研讨交流与创新创意合作,打造湾区文化地标和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地。
商业方面,在保留原有的生活居住类气息的基础上,持续引入有品质、有调性、有故事的商户,吸引文化、创意、艺术类商户进驻,持续挖掘港澳背景及广东本土特色商家;
产业方面,引进设计创意类产业办公,打造深港文化创意平台,吸引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行业协会,汇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类头部企业和人才,培育及推动深圳文创产业和发展,营造展示、销售、创作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居住方面,打造多元化品质青年公寓,为来深奋斗的年轻人提供高性价比的租赁空间,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文化方面,通过历史文化策展与科技艺术相融合的现代手法打造常设展厅、展馆并持续开展文化创意及艺术类展览、沙龙、讲座、市集等活动,引领古城新生与品质人文的生活方式。
业态更新:特色业态创新在地文化
古城业态打造注重增添创新创意的文化元素,引入具有本地或港澳特色、历史底蕴,或与科技元素、创新文化艺术相关的商业类型,如本地老字号、港澳特色餐饮、怀旧零售、非遗文化体验、设计师集合店等,特别是有故事、有情怀、能够体现同宗同源或深圳本土精神的商户。
330多米长的南北街示范段,甄选30+优质品牌,引入了传统特色餐饮、新式休闲配套、文创精品零售、人文生活居所四大特色业态,打造南头古城的活力多元生活方式。
新式休闲配套:在“大家乐”广场原址上改造的竹园,由闲置弃置地、老化绿地改造成的迷你“口袋绿洲”、“花境公园”、“砥园”、“叠园”等。
文创精品零售:展示老物件的壹日物仓ONE DAY、感受生活中汉字之美的字在、香港设计总会创办的“双城品未”品牌店等。
人文生活居所:引入万科旗下品牌公寓-泊寓旗舰店,以及设计师酒店,在古城中为城市新民营造一方心灵居所。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区为南头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的内容之一,划分为“物物集”、“光合社”、“if工厂”三大产业片区,各自拥有不同的定位与对应的软硬性功能支持,随着南头古城东西文化街和工业厂房改造完成,还将引进更多深港文创行业领头羊公司,依托深港设计、文创行业协会,为深港青年搭建创新创意平台。
内容生产:文创活动引导生活方式
南头古城自开街以来,先后呈现了万化同源-献礼特区40周年展、出土文物系列展、南头牌匾故事展、香港文创设计IP展、深圳设计周、深港文创设计IP展、源野集市集活动、中秋国庆双节活动、衍生品设计竞赛、南山戏剧节、深圳湾艺穗节、古城里·创意生活节等创意文化类精彩活动,为古城居民与深圳市民带来具有深度体验的文创生活方式。
借由丰富的业态和文化艺术活动,南头古城吸引了众多青年艺术家、新锐创意人、潮流青年群体等社会中坚力量,极大的丰富了古城的人口结构,为古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动力。
引导产业,融合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南头古城稳站“粤东首府,港澳源头”的文化定位,依托其原有文化资源及发展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活化先天文化,涵养后天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路线,为打造体现深圳本地文化和深港澳源头文化的城市文创新地标提供了清晰的执行路劲。
梳理文化线索
南头古城的文化资源及发展优势可以通过两条线索梳理:
线索一:明线,溯源先天文化
深挖南头古城历史价值,通过研究南头古城在大湾区地缘背景下各历史阶段的角色和海洋文明背景下的中国特性,讲述其历史重要性。
通过强化留存的历史痕迹讲述故事,这些故事从平民视角去理解她曾经是海防重镇、多时期的衙署、超千年的盐业发展、近代的商贸集散、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宗教生活的演变、历史名人的故事、鸦片战争和香港分界的历史发生地等各种角度,描述一个蕴藏着深港澳行政与文化同源历史的南头古城。
线索二:暗线,涵养后天文化
通过引入文化、设计、创意型产业和内容,让古城不仅仅是居住功能,也是当代文化的生产者。这个手段的价值在于改变人口结构,增加古城的文化厚度。
其次,双年展带来文化圈层的关注以及南头古城改造后,越来越多的创意人士介入南头会改变这种现状。所以维持并强化这种势头,引入更多相关产业资源,让更年轻的,更活力的,更文艺的人群进入南头古城工作和生活,实现古城的人口结构置换和良性发展。
在这两条文化线索的交织下,南头古城呈现出强烈地域气质,浓郁历史痕迹和故事,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活力的街道和生活,多元参与的人群以及能够体现到深圳城市发展纵贯全历史时段的文化名片。
发展文化产业
南头古城产业片区,在保留传统特色街区的基础上加强创意设计,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文创、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区涵盖研发、生产、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多元载体,打造产商深度融合、社区共享、创新产业生态的文创社区。
建立深港澳文创设计平台,培养及推动深圳文创产业发展,营造展示、销售、创作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通过丰富的文化产业运营经验,引进成熟的行业领头羊企业,整合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联动,并带动当地初创团队的孵化及发展,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南头古城的更新正在持续进行,致力于打造成为深圳市乃至大湾区标杆的特色文创产业集聚地。
更新启示
未完待续的城市更新
每一座城中村在其生长的城市中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南头古城在当下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被重新发现,其“粤东首府,港澳同源”的定位,已经昭示了这个“现代化城中村”是一个文化象征意义先于经济实用意义的“精神地标”,但激活其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才是让“港澳同源”的在地文化得以延续和被接受的前提。
关于路线
关于目的
但单纯的“新”,并不存在可延续的土壤。任何形式和程度上的更新只有被系统需要的时候,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所有的创新、探索、实践,都是为了找到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
对于机构而言,城市更新是为了生意,但对在地居民而言,城市更新是为了生活。富有前瞻力和执行力的更新者,既不能把建筑拆了重建,还要平稳的对建筑内部结构以及依附于其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完成重构,这是一场与时间同行的“城市开荒”。
与整体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相比,南头古城的“微更新”,以文化为原点,修古建、讲故事、升基建、引产业,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耕细作,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上的长远谋划更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城市更新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关于可持续
但无论采取了何种更新模式,任何一类城市\\村落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无论最初的奠基者如何规划,也无论后来的继任者或管理者如何协调和约束。
而城市更新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无法不断的重新梳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更新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并保持一切的平稳过渡,这也许就是城中村永远是进行时的原因,也是城市更新必须可持续的底层逻辑。
02
广州 恩宁路永庆坊
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恩宁路。这条老街在晚清开埠的时候曾经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在解放后恩宁路逐渐破败,荣光不在。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虽然主街成了旅游景点,但是两侧的小巷以及周边的社区仍然是一个无人问及的贫民窟。
未来的永庆坊,老民居,老商铺,历史建筑星巴克咖啡创业营地早教中心的建筑各有不同风格多样,公共空间的设计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将这些独特的建筑物连接起来呢?公共空间的节点如何营造才会成为一个吸引人气又不影响原住民的地标呢?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我们将复杂的场地分成了三个系统,流线系统与文化节点系统以及自然节点系统。流线系统通过独特的历史铺装连接不同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社区。而文化节点系统则形成人们聚气的所在。空中自然节点系统在屋顶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
为了统一场地的设计风格,景观设计需要一个灵魂贯穿始终。我们的灵感来自于恩宁路错落的坡屋顶。为什么不把这个独特的语言剪下来形成一个个的景观剪影呢?设计剪影不但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标示系统,剪影也营造四个重要的节点空间。历史剪影大瓦墙落水,节庆剪影木阶梯,休闲剪影屋顶花园以及人物剪影李小龙祖居入口花园。
1
木阶梯 Grand Wood Step
2
大瓦墙落水 Tile Cascading Wall
3
李小龙水景 Bruce Lee Waterfeature
4
屋顶花园 Roof Garden
同时, 我们还为场地设计了一整套景观标识系统,将信息剪切到了场地系统之中
景观设计:LAB D+H
主创景观设计师:李中伟,林楠
设计团队:林淼,崔荣埈,梁宗杰,钟惠城,朱宜嘉,蓝浩,张家茜,樊彧菲
客户:广州万科
广州万科团队: 程国炎(时任),李婷婷(时任),陈嘉健(时任)
建筑团队:竖梁社,南沙原创
实景照片版权:程国炎、刘建楠、李婷婷
03
福州 烟台山乐群路城市微更新
项目概况
PROJECT OVERVIEW
△ 烟台山乐群路鸟瞰效果图
△ 烟台山乐群路规划总图
△ 改造后的烟台山乐群路
文化脉络
SITE HISTORY
福州烟台山,位于闽江南江滨沿线。作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它曾是福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乐群路贯穿烟台山,是该片区域内最为重要的一条城市血脉。然而,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洗礼后,老街巷的建筑破坏较严重,且已出现空间空置、设施老化、配套业态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重振烟台山片区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亟待解决的第一要务。
设计挑战
DESIGN CHALLENGE
空间受到居住人口庞大和留存的大量历史遗迹的限制,烟台山的乐群路的设计不适合通过大规模的拆建进行更新无法通过标准的改造手法完成。公共空间的重建,便成为了场地的破题根本。经过专家研讨、照片历史资料研究,团队决定以景观微更新的干预手法恢复一个大尺度的历史城区。设计团队从研究中提炼历史价值,量身定制修葺更新方案,留住片区温度的公共空间等手段,更好的为邻里营造场所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 改造前的烟台山乐群路是破败混乱的
△ 烟台山的道路系统图纸,乐群路为烟台山的主路,而九条小巷连接到周围的社区,这就是仓前九里的由来
△ 烟台山的现状植物图,我们经过了仔细的测绘,标出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并进行保护
用景观道路系统修复原始空间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ALLEYWAYS
烟台山道路系统由一条主道和无数条支路构成。为提供当地居民适宜公共空间及生态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的交往活力,设计师在狭长线性的支路空间内增设了一系列舒适的小场所和外摆休憩区,并通过铺装的界定形成了停留区和通行区。主道动线将人们带入一个个开放空间。大量的微型口袋花园就在巷道的死角空间应运而生,开放式的空间为在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设计师通过台阶的设计消解了原场地内复杂的地势高差,巧妙地链接了高低路面。倾斜的古树被设计成了场内独特的景观地标,利用植物柔化了建筑的冰冷感,有效地协调了居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设计团队通过道路的契合、链接了区域内的碎片,将口袋花园的景观设计连接在了一起。一动一静在沿途的标识、石刻的文字中相连,营造了社区的创生。人们在移步换景的上山过程中也可以自然地与他人、与环境产生互动,由此促进片区交往因子的活跃度,提升空间活力。通过铺装的重新界定,乐群路最大化的保留了车行的功能,而人行的烟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 乐群路成了市民写生的场所
△ 乐群路的通行功能并没有被影响
节点设计
NODE DESIGN
场地的拆迁中,大量的老建筑材料被保留下来。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及“可持续性”原则,石头打碎后铺平人行道。虎皮石斜垒成为挡土墙,瓦片变成了透光的花窗,麻石变成了场地的种植钵。老砖和新砖在砌墙时进行的刻意融合。在老砖稀缺时通过植物做旧来最大化形成历史街区的文脉感。通过大量的新老材料的结合将场地的现在和过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 我们仔细的调查了所有的老照片并在三维空间中逐渐复原
△ 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场景形成了时光上的对话
△ 通过溯源历史,恢复了街道的原本风貌,使之融入在环境之中
△ 新的踏步经过了处理和时间发生对话
△ 石材地刻的历史地图与老石材配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间
△ 烟台山的古地图被篆刻在石材之中
△ 废墟中的每一个信息都被最大化的利用
在乐群路上,百年的榕树和银杏树在乐群路上比比皆是。设计师尊重传统街巷肌理,严格保护大型老树及大部分植物,保全街区历史感,实现植物和场地的共生关系。我们在缝隙空间中增加绿色。通过洒入草籽的方法使植物在麻石墙体上生长。石阶旁,花草在麻石种植钵中自由生长,砖瓦缝隙中亦有藤蔓渗透而出。另外,在修建的过程中,邀请当地工匠使用传统方法修复围墙。将原本封闭的围墙修改成半通透围墙,利用高低差,既保护了居民隐私,也让大量的植物和建筑的细节能够从墙中透出,形成独特的半围合空间。原生植物的种植营造出生机和诗意,令新的景观与烟台山和谐共生。
回应历史空间的叙事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NODES
❒ 「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却长期得被高墙遮挡,形成封闭空间环境。设计团队根据历史文献对围墙和庭院进行改造,复原了石厝教堂围栏及大门,并保留了庭院内的百年银杏,重塑院内历史风貌。为了完整呈现教堂建筑原貌,团队将教堂入口处已被掩埋的台阶的地平降低了近一米。原树池外特意扩大加砌了一圈形成了双层树池,以保护古银杏的树根,现场废弃的石板材料和砾石被重新收集用于铺设教堂内院。极简的景观设计烘托出场地内静谧安详的氛围。
△ 石厝教堂,兴建于1860年,原名圣约翰堂( St. John's Church),五口通商之后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
△ 通过半透的围墙,人们可以更好的观察秋季的落叶
△ 每逢深秋,银杏落叶形成了乐群路独特的景致
❒ 「闽海关税务司」
在闽海关税务司的景观改造中,我们保留了原有即将倾倒的古树,并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历史纪念空间,老树花园。简洁的台阶消化了场地的高差,历史的故事刻录在花岗岩座椅之上。现在的闽海关税务司成为了福州市民的秘密花园。
△ 税务司的古树虽然快要倒塌,我们尽全力将其保留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古树花园
△ 闽海关税务司的后花园成为了烟台山市民的后花园
社会意义
SOCIAL SERVICE
在修复和翻新烟台山旧貌过程中,将复兴痕迹隐于场地设计之中,尽可能的向场地居民与游客还原片区原始历史面貌。将历史文脉及现代视野在场地内有机融合,使烟台山再现其世纪沧桑后的芳华活力。
△ 闽海关税务司成为了烟台山的婚纱拍摄的打卡点
项目信息
04
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场地解读 | Site Interruption
冰逸、韩晶/邱嘉玥、黄伟凯、黄引、胡向前、林奥劼、李燎、李娜、刘庆元、林芮襄、吕晓正、沈少民、刘通、孙文浩、文皆俊杰、徐子薇、袁俊峰/大地创想、姚明峰、张利华、张烁、张增增
05
广州 黄埔区沙步旧村城市更新
一生之城: 少有所学,壮有所成,老有所爱
The City of Life for All Ages
设计团队:杨龙父、王冠、高丽、吕娟、窦瑞、宋晨、张瑶、席瑞君、向莉桦、张瑞、李云、梁雅琳、唐子涵、罗佳雪、李世佳、付勤舟、周鹏、何柯洁、胡玥
开 发 商 :广州万科集团
设计面积:30600㎡
设计时间:2021年07月
建成时间:2022年07月
06
重庆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弹子石老街在沿袭原老街肌理的前提下,保护区用地面积不变,用地范围略向南偏。加上沿长江展开的老街风貌延续区,整个老街的沿江界面比以前宽,辐射面可扩大至渝中朝天门地区。同时新的设计将赋予古老的风貌以新的内涵,旧时南岸的弹子石老街将成为重庆一条富有人文气质和怀旧情怀的老街,复原古时老街的繁荣面貌。
弹子石老街风情商业新用地范围以南滨路法国水师兵营为起点,弹子石老街风情商业区为弹子石老街风貌核心保护区,老街延地势蜿蜒而上,穿过泰昌路一直向弹子石路延续,弹子石路旁的转盘商业为商业横轴的终点。老街风情商业将保持小体量高低错落的山城风味;作为“山城”的基座,滨江商业延南滨路向南延续至向弹子石广场。
原有的弹子石老街是典型的重庆风情,新建的“老街”也将延续传统空间的尺度及建筑风格。老街处于弹子石老街风貌核心保护区域,从弹子石路蜿蜒而下直至法国水师兵营,街道宽度以5~8米的小街道为主,建筑高度为1~2层,注重近人尺度的趣味营造,立面风格采用“重庆老街原始的老建筑提取元素,用现在的材料和手法营造”,此处将成为新重庆的城市名片。
原规划方案 弹子石老街的城市空间以法国水师兵营为依托,以弹子石正街为轴线,形成“一点、一线、四片”的布局结构形态:
一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国水师兵营;
一线:弹子石正街及其两侧建筑;
四片:东山巷片区、长兴巷片区、南岸区粮油仓库片区和重庆皮毛厂片区。
将会以原方案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并且注重并突出巴蜀古镇的空间形态:
1.山城特有的坡地自由式街巷格局;
2.具有浓厚巴蜀古镇的市井文化氛围;
3.重建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谦泰路二号,保留南岸区居民的集体回忆。
兼顾弹子石老街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在充分尊重老街历史环境的前提下,重新构建老街,以将老街原始的城市肌理与空间还原,并对传统建筑和街区进行合理的修缮与利用。
弹子石老街入口
青云桥
这是发生在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个叫杨沛的巴县人,屡考不中,郁郁不得志。回家途中,在一座石桥上遇见一位苦行僧人,杨沛可怜他双脚被草鞋磨破,便将自己的鞋送给他。僧人深表感激,留下一本奇书给杨沛,并叮嘱他日后做官要广行善事。
之后杨沛果然高中,并出任巴县令。杨沛不忘当年石桥奇遇的承诺,在做官之后广行善事,并将当年遇见僧人的石桥精心修缮,命名为“青云桥”。自此,“青云桥”的故事广为流传,而杨沛赠鞋、回馈乡里的故事,也被民间传为美谈。
王家大院
教堂
夏家大院和孙家花园
建筑细部和景观小品
视频
线上课程:建筑碳排放计算高端研修班
城市更新片区改造与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与产业策划
海绵城市给排水和景观设计高端研修班
绿色建筑设计师认证培训
建筑专业施工图技能认证训练营
建设场地总图设计高研班
建筑表皮设计高端研修班
建筑智能化设计高端研修班
古建筑考察:山西
景观考察:精品楼盘广州
乡村振兴考察: 浙江站
详细信息请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更多关于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建筑,国土空间规划,TOD,公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乡村振兴,数字城市,生态城市,景观课程和考察请联系我们
联系人 :嫣然 18301339245
添加请备注:公司+姓名+手机号
社群内定期有文件下载和直播链接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城市设计联盟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