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建制度”才是成功的保证,胜任力是个伪命题?
2023-07-08
|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
来源:以下内容摘自《华为的经营管理》
视频来源标杆管理线上课程截取 张老师
在招聘员工时,很多企业要求员工一定胜任才行,但胜任其实是个伪命题。如何才算胜任?只有员工进入企业后,在相应的岗位上他们工作后,经历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才能确定他们是否胜任。如果企业仅看员工的学历、简历等就判断是否胜任,明显是失偏的。华为就是经营人才的一家企业。任正非曾说:“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管理人才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管理人才是发展中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华为人才队伍建设逻辑就是这样。在长期以来,华为一直想对自己的队伍进行人才画像。有这样一段话在华为人中流传,是华为人才建制最好的刻画:“穿着草鞋的我们,从北冰洋打到了地球的最南端;还来不及取下头上包着的白毛巾的我们,走出青纱帐,一下子又跨过了太平洋;腰间还挂着地雷,手里提着盒子炮……” 外人绝对无法相信,就是一群这样“土八路”,最终成为了一个通信行业里的世界级巨头,可事实就是这样!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人才的运营机制,不是企业拥有多少人才。供给华为源源不断的人才,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在华为的理念里,华为不是为了好看而建设人才队伍,而是要组建能创造商业成功的一支战斗队列。 《华为基本法》里有一句话:“认真负责、有效的管理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这不是那样泛泛地讲“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员工”。 华为在大发展时期,大约每年需求上万的人才,特殊年份需求规模甚至达到几万人,靠挖墙脚这绝对是就不可以完成的任务。从管理学的观点出发,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假设需降低,这样“天生我材必有用”才可能做到,不致迷失在到处找高手的险地当中。乌克兰的华为代表处,有一位本地司机很特殊。一般来讲,只要按时接送工程师去各站点就是司机的工作,但他不同。因为常常与华为的工程师在一起,关于站点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相关技能渐渐被他了解和掌握了,他在持续学习和沟通中,进步得很快。2016 年,乌克兰华为代表处招聘,这位司机被一位熟悉的区域经理推荐给了代表处的主管。于是,代表处主管召集大家进行研究,最后大家达成一致,这位司机只要能胜任工作,就应该被选拔出来。为此,这位司机也在代表处进行了一系列的面试和考核,没想到一些华为员工对工作的熟练程度都没他高。最终,公司面试通过了,这位司机顺利地成为华为的一名站点工程师。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实践能力在华为人才选拔上是被重视的,而并非看起跑线。进入华为工作的机会普通人也可以获得,只要有能力为企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华为有效解决普通人快速适应工作的办法,就是进行分解工作(华为内部叫作“工作分解结构”),形成一个基本业务活动,让普通人都可以执行的。推荐阅读:华为的训战方法论值得借鉴?(复盘提炼)降低了用人的门槛,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这样人才的可获得性和企业用人的自由度就大大提高了。一些华为人自称是信息产业的工人,从华为离开,基本就是修行自废,这是因为在分工很细的华为,每个人就像一枚螺丝钉,研发领域尤其是,这种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一支队伍由“新兵蛋子”组成的,怎样能满足工作要求?华为停下来等待每个人成长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新员工开赴前线之前,经过短暂的集训,为了快速成长,常常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 现在有一种组织运作模式比较流行,叫合弄制,即由多个角色相互穿插,配合完成一项工作。华为采用的就是合弄制的工作模式。一名华为员工工作完成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运作一个团队。华为有特别发达的组织系统,某项工作你可以独立推进,但当遇到了困难,你总是可以向组织系统寻求到相应的帮助,直到最后搞定事情。华为的“搞定文化”很流行,这种“搞定文化”的背后实际是一个共同努力的团队。 华为铁三角是在客户端的具体实践的流程型组织模式。华为的“铁三角”由AR(account responsibility,客户经理)、SR(solution responsibility,解决方案经理)和FR(fulfill responsibility,履行经理)构成,他们在前端市场获取项目。当然这里的“三”代表的是“多”的意思,是概数,与项目有关的任何专业方都属于“三”的范围。在华为,要懂得及时求助和依靠组织系统,重要性甚至超过独立工作能力;不明白依靠组织系统和求助的人,在华为的土壤里很难生存。推荐 阅读:带你解读华为铁三角的工作法,值得一看?因此,你会在华为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看上去很多人无法胜任某些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但实际他们确实能驾驭事情的进程,左冲右突,出色地推行工作。从某个层面上讲,人的能力最重要是什么?是借力,即获得能力的能力。 这从管理得到的启示是:对企业来说,员工工作胜任能否被证明其实并没有意义,建立一个机制证明员工能否胜任工作,以达到牵引员工勇往直前和实现工作目标的目的,才是所在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华为出现:一支由几十个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西装革履,热火朝天地在会议室里讨论问题。他们从公司的不同业务领域来,素昧平生,但却默契十足。大家大张旗鼓地一起分析问题、确定要求、拟制计划、明确分工、完成输出、互助协同……然后气壮山河地开赴客户那里。 实实在在地讲,在华为一段很长时间里,人员的单兵作战能力,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客户界面上,都比不上一些西方公司。但为何华为能攻城略地、一往无前呢?这取决于华为一线项目团队的工作文化和工作方式。 团队成员心想:“客户的任何问题,这么多华为人,总有人应该能搞定吧?”其实,要经过两次考验才能战胜任何对手:第一次是内心,第二次是现实。只有那些认为内心里会赢的人,才可能赢在现实中。 华为通过运作项目团队,以坚韧的组织克服脆弱的个人,给大家创造心理会赢的暗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与客户沟通时,车轮战术华为经常采用,即每个人轮流上阵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客户就会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客户会想:“来这么多华为人,我们被这么重视,来的都是很厉害年轻人,个个都是专家!” 依靠自己战术的各自领域“专家”与客户进行不同的交流,协作分工,既达成了交流的目的,又展示了专业性。如果新的要求被客户提出了,每个人做一部分,华为项目团队完成的就很快;而竞争对手的人少,往往需要消耗很长时间。因此,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华为快于竞争对手是明显的。 这充分说明完善的建制对打胜仗的重要性。这就好像打仗,如果兵力是10个师,必须有10个师长,至于这些是否都是胜任的师长,那是后话,因为有了师长,才有能打仗的师长。因此,建制才是成功的保证。 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华为用的也是这种方法。2000 年,华为“欢送海外将士出征”大会召开,海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安排了大批华为将士。1997 年,华为设立了莫斯科办事处,摸索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三年时间,一个38 美元(卖了一根电缆)的合同才被华为签订;到2000 年,华为海外市场要全面拓展,但很多人连基础英语都不会,如何拓展?如果选派去海外的标准用胜任或不胜任作为,那么估计华为什么人也选不出,海外市场拓展也就是空谈。 一个不在具体的业务环境里的人,是不可能磨炼出能力来的。所以这些人不管胜任不胜任,华为先送人出去再说,建制配备了,就有人干活儿了。很多是计算机或通信专业毕业的人,而海外签订多是“交钥匙”工程的合同,建机房、铺光缆、竖基站、装设备等,很多活儿和专业不匹配,大家只好先是聘请一些外部的顾问和专家来辅导,边打仗边建设,接着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渐地能力就培育起来了。组织好比滚滚洪流,裹挟着华为人一直前进。目标压力在每个华为部门的都很大,因此越能干的人,担子越重。“五十万的仗能打下,五百万仗的机会再给你,又打下来了,另外一个实践的机会再给你……”这句话就生动地描述了华为业务进化伴随着人才进化。华为有人胜任任何岗位吗?没有!一个人才进入新岗位之后,肯定是不胜任的。在新岗位,要适应需一段时间;刚适应好了,有了显著的业绩,结果又被提拔进入新岗位,新挑战开始了;即使是原地不动,也会有如潮涌般涌的新挑战和更高的业务压力过来,随时可能呛水。因此确切地说,胜任的人华为没有,只有两种,就是跟得上和跟不上人。 在这种非稳态环境的组织中,一种相对稳态的平衡器被华为探索到了,那就是在组织上建能力。 华为需要人才,但不依赖人才。为了解脱对人才的依靠,在20世纪90 年代,人才密度的概念就被华为提出了。2008 年,中国3G 牌照开始发放;2000 年,华为储备了5000 人来决战3G ,在人才上可见华为的大手笔。一听说人才密度,很多人就联系起成本来,认为华为有钱,承担得起。但在华为的理念里:人力资源不是成本,是资本,资本能增值的。 关键问题是的怎样增值?这就涉及人力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是什么。活的资本是人,人的创造性可以通过传播来放大企业的价值和知识的复制。达到一定人才密度程度后,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会呈几何倍数速度在组织内部的复制中增长,形成巨大张力的知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推动企业增长的规模化。 比如华为的3G ,虽然当时在中国姗姗来迟3G ,但3G 大规模地被华为卖到了国外,获得了很多国外商用合同,为杀“回马枪”积累了丰富的建网经验来抢占国内市场。 一些缓慢发展的企业,很大程度是内部知识复制太缓慢的原因,这是轻视人才和不正确人才观导致的后果。人才密度厚了以后,似乎人才看上去有些提前配置,但适度的人力资源超前配置就会降低市场机会成本,足以抵消人力成本增加。即使短暂的人力资源过剩,在未来事业发展中也能轻易消化掉。由此带来企业的正循环:企业在人才筛选方面不再瞻前顾后,选择人才有了更大的空间,也容易让事业与人才达成的良性互动。 推荐阅读:任正非:提高组织人均效益,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这样的组织里,每个人是人才又不是人才:你说是人才,是因为跟得上,组织就会认可;你说不是人才,是因为你可替代性比较强,不是唯一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往前冲锋,不管是真积极还是假积极,关键是积极的行为要表现出来,公司结果和期望要达成。企业必须顺应客户和市场环境,员工必须符合企业发展,因此华为内部人才非常频繁的流动。不论你学历背景是什么,进入华为后,已不再看重过去的学历和专业,根据业务和组织需要所有人都得随时准备进行流动。所以,华为没有特别严格的人才招聘条件,并年龄、资历等不作为重要标准;进入华为后,公司考核标准是责任、结果、贡献等。虽然这种人才选拔条件简单,但同时这几个原则也要遵照。 员工有了精神和方法论,不论在学校里所学的什么专业,只不过是劳动的准备过程,也无论走到什么岗位,都能发挥很好地作用。因此作为国际企业的华为来说,企业内怎样管理好员工,给他们分配合适的岗位,最大化地让他们发挥出才能,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管理者分配岗位的原则不能是员工的喜好,所以你会发现,华为中做人才招聘的有博士生,调试机器的有文科生,也有财经岗位是销售人员转来的,各种背景专业的人混搭在一起,多元化思维相互作用,反而创新的火花容易迸发出。 比如干部为,华为干部要求必须轮岗三年,在特殊情况下延长一年。比如,你已经三年在某个驻外机构工作,那就要换到其他地方。在华为,如果一个岗位换人了不能运作,说明组织建设有问题,这是不安全的组织,必须通过调整人员,逆向发现组织的问题,及时完备组织能力。 华为限定,在调岗三个月内出现了业务问题,主责由前任干部负;业务出了问题三个月后,主责由现任干部负。客户关系交接和工作交接就这样倒逼着前任和现任做好。慢慢地,能力就长在了组织上。因此,华为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让能力长在组织上,肯定不是一帮人纸上谈兵,围在办公室里谋划出来的,其核心标志是完美轮岗。如果哪个地方实现不了轮岗,就说明能力没建在组织上了。这种轮岗机制给华为带来的积极效果就是:人员不论怎样调整,华为都能照常运转组织系统,具有极强的组织自愈能力。所以华为的组织的稳态是相对,而员工是非稳态的,这就激活了员工,并且积极跟上组织的步伐,否则如陀螺一样,当停下就倒下了。推荐阅读:华为人力资源的七条管理规则?人人都有长处,缺点和不足也是有的,不然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合作。在华为,有绩效表现很好的一些员工,但在某些方面特立独行,他们被任正非比喻成“歪瓜裂枣”,并且表示这些“歪瓜裂枣”企业一定要容忍。但任正非也重申,这个“裂”并不是“劣”,因为歪的“瓜”和裂开的“枣”才最甜,我们关键要看他们的哪一面,看味道好的一面,他们就不会被觉得不好。 决定看哪一面的是什么呢?华为觉得,必须联系岗位和人在一起看,因此一个人的岗位决定了他是不是人才。人的长处必须适配相应的岗位要求,才能实现因岗用人、用人所长。 选人用人不求全责备,华为作为中国的杰出企业,在有着自己一套选人用人的独特人才选拔标准和管理制度。 华为的岗位有三个层级,并提出了每个层级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级:基层岗位。执行任务,产出结果的要求,因此执行力强是对基层岗位员工的要求。第二层级:中层岗位。承上启下,承外启内的要求,因此理解力强是对中层岗位员工的要求。第三层级:高层岗位。把握大局,引领方向的要求,因此决断力强是对高层岗位员工的要求。 在2006年华为提出来的人才理念是,基层要有执行力,中层要有理解力,高层要有决断力。 提出这一人才理念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才与岗位的错位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高层、中层和基层员工干了不是自己该干的事儿,而却没有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儿。如果大家都不能各就各位,那么组织就乱了队形和阵脚。 因此华为提出,高层不能忙于每天的具体事务,必须“砍掉自己的手和脚”,必须思考企业的方向性和策略性等问题;中层必须“砍掉自己的屁股”,必须走去业务一线,因为现场往往就有答案;基层必须“砍掉自己的脑袋”,集中把本职工作做好,不能老琢磨着为公司献计献策。对于积重难返的那些人,说明当前的岗位不适合他们,他们只好被公司换掉。既然个人没有完美的,那么在选人用人上管理者就不能求全责备,不然便天下无可用之人。“天下无马”其实责任在有没有真正的伯乐,而并非不在马。优点突出、缺点明显的人一定是人才,但人性中有个现象:有些人就爱夸大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在前线冲锋打仗的人,好比是猴子爬树,往往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是猴子的红屁股。这说明,挑错这件事比较容易,优点被发现却需要沉淀。 所以任正非在2018 年一次讲话中,批评了华为的人事工作把“现在录用员工搞得像选内衣模特一样”,他重申,我们选的是战士,而非完美的苍蝇。 苍蝇的特点是什么?就会嗡嗡叫,到处传播细菌。最讨厌的是,苍蝇喜欢盯着战士身上的缺点,并以此为荣。但最终是有缺点的战士冲锋陷阵、赢得胜利,而非完美的苍蝇。可当战士们赢得成功后,苍蝇又会迎过去,想要瓜分战士的一半功劳。因此,企业要提倡一种用人理念,就是容忍一部分有缺陷而英勇的人。选拔人才不是选美,而是要像选战士一样,选的是能冲锋陷阵,攻下山头的人。 但是,现在犯这些毛病很多是一些专家型干部,作为领域专家,选人用人上他们会不自觉地放出自己的标准。高标准、严要求可以对事,但高标准、严要求却是在选人用人上害人不浅的管理思维,往往导致的后果是集体不达标。企业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势互补个人没有完美的,但能有完美的团队吗?可以!优势互补是关键。华为的狼狈组织计划,就很好地说明了团队优势互补如何进行。在华为看来,企业不但要选对单个人,还要学会组建最佳的企业内部团队,使企业更加合理有效的分工搭配核心人才。为此,狼狈组织计划被任正非提出了,“‘狼狈组织计划’在每个部门都应该有,不仅有冲锋的‘狼’,也要有精于盘算的‘狈’”。推荐阅读:华为狼狈协同的中高层管理干部的方法?狼有灵敏的嗅觉、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狈非常精明,具备策划能力,但其前腿短、个子小,在进攻时不具备独立作战,因而它是紧抱狼的后部跳跃的,一起跳跃,就像方向盘一样操控狼的进攻方向。狈很机智、很仔细,具备策划能力,所以作为市场的后方平台支撑团队,帮助编制标书、网规,执行行政服务等。 企业要有方向感,才能做市场,有狼一般的嗅觉就很重要了;大家一起干,狼群的团队合作就非常需要;要不怕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撤退,这就需要狼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保驾护航做市场的后方平台也不能少,如做标书、网络规划、行政服务等,而狈的机智、策划能力、方向感等就大有用场。 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狼与狈,只提狼文化,也许会误解狼狈的团队精神。而且不是提合作精神,就认为是加班加点、拼大力、出苦命,那样很笨,很蠢。 事实上,作为领头的华为人,任正非本人就好比一匹嗅觉敏锐、长于攻击的狼。任正非在2000 年的一次与客户交流时,无意中客户谈到了边际网的概念,并示意看好,有想建的意思。跟客户聊完后,从客户的办公室出来,就马上打电话给华为的相关负责人,指示他们马上关注、研究和生产边际网。 第二年,边际网果然被许多运营商开始建设,而提前捕捉到了信息的华为,后方各项准备提前做好了,结果成绩卓著,在全国的各城市中边际网市场占有率高达70%。 由此看出,完美结合就是前方的“狼”和后方的“狈”,共同才能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在企业当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前方的“狼”,单能做后方一只优秀的“狈”同样重要。互补彼此,群体作战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由此可见,识别岗位要求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发现优势人才,就要在合适的岗位上放合适的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互补优势,珠联璧合。所以,弥补人的缺点和不足不是人才发展要,而是努力使人的长处变得更长。就好比110米栏的选手请教练,目标是让选手在110 米栏上更加出众,而非让他去训练跳远。特邀华为十多位前资深高管联袂开发,构建出七大模块十四天课程。向标杆学经营管理系列研修班,课程内容系统、接地气,解读弹痕累累下华为管理的秘密,另外可以根据企业内部需求,定制化的管理培训,解决方案式的工作坊,咨询辅导陪跑,企业内部可进行调研诊断,欢迎优秀企业交流学习。5月20-21两天一晚《标杆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落地班》报名中!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
相关招聘:
- 解密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凭什么最厉害?
- 有编制!河南省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中心招聘工作人员
- 华为最新招聘多语种人才!
- 华为京津东北地区实习生招聘
- 校招 | 华为海思2024届应届生招聘启动
- 5名学员通过HCIE云计算认证!达内IT教育集团培养ICT“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