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新时代我国地方人才工作发展趋势追踪
2023-07-10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摘要
近期,围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各地方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陆续推出新时代人才工作专项行动:完善招才引智矩阵、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等,地方人才工作发展路径不断推陈出新,地方人才发展红利进一步释放,人才引领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文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范青青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孙锐
当前,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新经济浪潮席卷而来,创造力经济蓬勃发展,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在 2021 年 9 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构想和战略布局。2021 年 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要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围绕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系统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大部分省市相继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时代人才工作专项行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布局具象化、政策化、工程化、项目化,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各地围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发展路径创新,助推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本文在梳理近期各地人才工作实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方人才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完善招才引智矩阵
01
优化人才工作管理架构
由无锡市国联集团组建的无锡市人才集团于2022 年 2 月授牌成立。该集团业务上受无锡市委人才管理办公室指导,以“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和企业化”的运营模式,设立人才服务事业部、人才金融事业部等 4 个业务事业部。人才服务事业部一方面围绕“太湖人才”计划,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打造“太湖人才”国际猎头品牌,开展猎头、校园招聘、招聘流程外包、海外人才工作站及人才飞地设立运营等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人才分类认定、补贴政策落实等人才生态服务工作。
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5 月获批成立,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聚焦城市高端人才引聚主平台、全国人才高地建设大平台、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展开高端人才猎聘、人才公共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2022 年初,武汉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宣布设立武汉市人才工作局,进一步优化升级人才工作架构。
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 年 4 月注册成立,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人才”为经营指导思想,采用“人才工作集团 + 人才服务平台”的经营模式,主营业务涉及人才专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服务外包、活动策划等,持续升级“上管老、下管小”服务品牌。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了首个区级人才工作局——黄埔区委人才工作局(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人才工作局)。2022 年 2 月,黄埔区委人才工作局正式揭牌,并逐步开展人才工作。
02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砝码
近 年 来, 长 沙 市 不 断 迭 代 升 级 人 才 政 策,逐步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砝码。继“长沙人才政策22 条”“乡村振兴人才 8 条”“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人才政策 45 条”之后,于 2022 年 4 月印发《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推出长沙市人才政策“升级版 45 条”,从全球招揽顶尖英才、创新树培产业帅才、广泛集聚青年俊才、培育壮大技能匠才等 7 个方面,提出 45 个政策点,对已有政策全面“攀高、扩面、提标、突破”。
杭州市近几年密集发布的招才引智政策相关措施日益细致,求贤范围扩大到全球,并将落户门槛一再降低,不断强化对年轻人才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注重构建“一条龙”引才补贴资金支持体系。截至 2021 年年底,杭州市出台的引才补贴政策类型主要包括: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大学生青荷礼包、新引进应届大学生租房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补贴、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见习训练补贴等。2021 年 10 月,杭州市调整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和应届大学生租房补贴政策,青年人才补贴政策逐步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过渡。
03
调整人才引进入户标准
2022 年 1 月,深圳市出台文件废止一批人才政策,优化重构新版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标准,优化人才引进入户条件,人才政策体系逐步从重视引进人才数量过渡到重视引进人才质量。近年来,深圳市人才政策逐步缩紧,一是停止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不再受理发放2021 年 9 月 1 日及之后新引进人才的租房和生活补贴。二是提高政策性入户和积分落户年限,将在深圳合法稳定居住、就业的基本年限要求由 5年调整延长至 10 年。三是提高学历门槛,《深圳市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分别调整为全日制本科、“中级职称 +全日制大专”和技师。
2020 年以来,上海市密集调整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是把开放的优势做得更足,另一方面在突出“塔尖”基础上,更突出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围绕加强海内外人才集聚度,上海市于 2020 年出台《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不同于深圳市的人才落户政策缩紧,上海市逐步放松对应届毕业生落户的要求,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 2021 年 11 月发布通告,试点在自贸区新片区和“五个新城”就业的、符合基本条件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直接落户的政策。从 2021 年 12 月 1 日开始,上海市开始施行更宽松的“居转户”,以及引进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申办常住户口的政策。
04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加大境外高端人才薪酬税收激励。2021 年 4月,北京市发布税收优惠新政《北京市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对北京市特定区域对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 15% 部分给予补贴。此外,北京市便利境外高端人才境内经常项目下合法收入办理薪酬收入购汇汇出,便利其以自身名义办理随行子女额度外学费结汇;给予在京中资机构海外员工薪酬结汇便利化政策;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等。
助推海外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北京市海淀区为更好地引进和匹配国际化科技人才资源,2021 年,依托海淀区部分重点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 来华落地适应平台,采取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保障的模式,为海外顶尖人才回国工作设置合理的适应期。引进的人才在平台工作期间可深入了解国内情况,对相关单位和工作岗位进行充分慎重评估,便于其在过渡期结束后作出最终选择,提升用人主体和人才之间双向选择的有效性。
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2022 年,广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规定已取得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城市工作许可的外国人在广州办理工作许可时,原则上可按原许可认定类别直接办理工作许可证,无需提交最高学位(学历)证书、工作资历证明(从事职业、岗位不同的除外)。工作许可办理可以实施不见面审批,以“承诺 + 告知制”在网上进行全流程办理。同时,放宽对外国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年龄和工作经历限制,推动外国人来穗工作便利化、规范化管理。
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2016 年,北京市在国内率先提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理念。2020年,北京市实施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和标识系统,提出 9 大建设场景和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化方式持续推进 8 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2021年 11 月,深圳市发布《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指南》地方标准,瞄准各区的实际情况,围绕国际人才的需求,将国际人才街区分为商务办公型、创新创业型、居住生活型、专业服务型 4 种类型,并在组织管理、人才服务、基础设施、宣传推广等方面引导不同类型的国际人才街区发挥自身特点,突出街区特色,打造多样化的街区类型,引导各街区向更高水平迈进。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
01
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2022 年 4 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对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工作作出规定。培训对象以北京地区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中已取得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在职人员为主,对于企业重点培养的高精尖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允许适度放宽到高级工。参培人员考核合格后,由北京市就业促进中心发放北京市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结业证书。同年,郑州市发布《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4个体系,共出台 11 条具体措施。重庆市发布《“巴渝工匠 2025”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并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开展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推进急需紧缺项目制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02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2022 年 4 月,山东省多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围绕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加大文化和旅游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建设、激活文化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等方面,推出 21 条措施加强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03
创新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培养
2022 年 4 月,江苏省推出新时代人才工作 10大专项行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要强化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育。比如,要制订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集聚一批顶尖数字人才、数字创客、数字工匠。明确将首创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职称制度,每年培养 1000 名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再比如,全省要新建一批数字技能类专业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数字技能高级研修班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来助力“数字江苏”的建设。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01
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及认可探索
2021 年,北京发布《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境外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1.0 版)》《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1.0 版)》(以下简称《目录》),不断加深境内职业资格对境外人员开放程度。2021 年 4 月,北京市围绕教育、金融、医疗健康服务、科技服务、建筑与工程服务等“两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向境外人员开放35 项职业资格考试,其中专业技术类 34 项、技能类 1 项。允许境外人员在北京市内申请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除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不包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21 年 9 月,北京市首批认可 82 项境外职业资格,覆盖“两区”建设的重点领域;涉及美洲、澳洲、欧洲、亚洲等地区国际性组织或知名行业协会,以及英、美、法、德、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证书颁发机构。持有《目录》内境外职业资格的外籍人员,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在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时,年龄可放宽至 65 周岁(高精尖产业领域可放宽至 70周岁),且不受工作经历、学历、学位限制;此外,持有《目录》内境外职业资格的外籍人员在办理出入境业务时可享受停居留便利政策。同时,北京市设立了首个省级境外职业资格查询验证服务平台,对《目录》内境外职业资格进行查询验证,验证结果可为引进人才、企业用人、办理工作许可和停居留等事项提供重要依据。
02
推进港澳人才参与内地职业评审
2021 年 11 月,广州市南沙区发布《广州市南沙区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的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规定了港澳专业人才申报职称评审需要满足的学历、学位、港澳居民身份、从事技术岗位专业范围以及职称评价标准等条件,突破了内地与港澳地区在人才评价方面的相关技术壁垒,打通了港澳地区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晋升内地职称的通道,更加便捷港澳相关专业人才在内地就业创业。《管理办法》适用于在南沙区从事建筑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和交通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的港澳专业人才申报职称,已具备一定执业能力者可直接申报相应职称,最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03
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作用
2022 年初,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注重“支持人”也“支持用人”,向用人主体授权,在人才举荐、职称评审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空间。人才评价注重“破四唯”也“立新标”,加快人才管理职能转变,切实从定项目、分钱物转到制定政策、搞好服务、创造环境上来。在重大项目评审立项实施中,把人才配置作为必要条件,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项目贯通评价机制。
04
深化人才工程人才遴选方式改革
2021 年,深圳市对“孔雀计划”进行全面升级,取消之前“认定 + 评 审 + 推荐”的人才评价方式,更加突出强调市场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其中,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强调“人才市场价值和经济贡献”这一主要评价标准,通过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等市场激励方式予以支持。在市场发挥作用弱、政府主导投入的非竞争性领域,突出“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评价标准,支持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等领域用人主体设置特聘岗位,赋予其更大自主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允许用人单位采取小同行评审、专家主审等方式,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由以“帽”取人向“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谁用谁评价、谁用谁管理”的转变,尽可能地激发人才的积极能动性。
2021 年以来,武汉市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武汉英才”评选认定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用人单位举荐人才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创平台、企事业单位和投资机构赋予人才举荐权,支持其采取定向邀约、推荐举荐和榜单认定等方式提出“武汉英才”推荐人选。考虑到用人单位综合承载能力的不同,武汉市探索建立用人单位清单管理制度,在 2021 年度“武汉英才”举荐申报工作中,结合武汉产业地图,全面摸排筛选,将 139 家重点用人单位纳入推荐主体名录,从源头上保证了举荐人才的质量。同时,武汉市优化调整申报认定流程,建立随到随评机制,用人主体可常态化举荐人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直接认定入选。同时,开通特殊人才入选市级计划直通车,对在某方面有特殊贡献、某领域有标志性成果的人才,进行“一事一议”认定。
05
健全完善职称制度体系
2021 年以来,武汉市探索开辟特殊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对武汉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科技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打破职称台阶限制,允许其直接申报评定高级职称。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针对农村基层卫生职称评价体系,设立独立评审标准条件;建立乡村中小学教师申报评审条件,允许不受结构比例限制开展“直评直聘”,推动向农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支持重点区域、用人单位按规定组建评委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同步出台《武汉市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规程》,对高中级职称评审全程监督,建立评审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接得住、接得稳”。
加大人才激励力度
01
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力度
广州逐步规范落实技能人才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进一步构建完善技能人才政策激励体系。继 2019 年年底出台《培育“羊城工匠”行动计划(2019—2023 年)》之后,于 2021 年年底出台广东省首个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文件——《关于开展集体协商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企业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该文件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内容:一是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二是多措并举,优化奖励方式,畅通技能人才(特别是“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成长成才通道;三是建立健全技能价值导向,协商建立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四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协商落实职工参与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奖励措施。
此外,广州探索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制度,于 2021 年年底修订《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实施办法》,提出将人才绿卡分为 A 卡、B 卡,允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省级技术能手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申领人才绿卡 A 卡。允许符合相关条件的、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申请落户,或按规定享受积分入户政策和申领人才绿卡。
成都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的城市,于 2021 年出台 10 条政策措施礼遇成都工匠,围绕发放“成都工匠卡”、鼓励人才在蓉落户、便利人才子女入园入学、方便人才交通出行、便捷人才就医、丰富人才文体生活、增强人才保险保障、关注人才身心健康、建设成都工匠公园、促进人才学习交流这 10 个方面,全面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力度。
02
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2021 年 12 月,上海针对女性科技人才发布激励政策《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围绕提升科研学术活力、参与科技决策咨询、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投身浦东引领区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创设生育友好型环境等方面出台了 12 条举措,进一步激发上海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此外,上海市妇联与市科技工作党委等 9 部门联合发布《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上海宣言》;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省妇联开展“2021 年长三角女性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筹备成立上海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筹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 女性菁英论坛、2022 浦江创新论坛女科学家高峰会议等女性专场活动,为女性科技人才进步、施展才华,创造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发挥作用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03
试点片区人才企业年金激励
2021 年 11 月,围绕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中长期激励,上海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企业年金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上海临港新片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探索“片区性人才企业年金计划”。上海临港新片区可以统一发起建立人才企业年金,制定相关企业和人才准入标准,吸纳尚未单独建立企业年金的驻区企业各类人才参加临港新片区人才企业年金计划,在企业年金发起主体、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人才条件、财政资金激励等方面均有突破。与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该企业年金的发起主体由企业变为片区,并将制定一些标准作为门槛,同时,强化激励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加片区企业年金计划。
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01
创新科研机构人才管理方式
针对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问题,北京于 2021年 1 月发布《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该文件提出,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在团队组建、研究路线决定、出国(境)学术交流、职称评价等方面充分赋权;向部分区下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权限,简化评审程序。此外,北京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建设技术许可办公室,强化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力度。
02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
广东于 2019 年率先在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部分项目中试行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2022 年 4 月,广东基于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出台省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 包干制”全面改革新政,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 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此次改革注重信任与监督并存,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快构建一套有效的基于信任的科研管理机制。此外,涉港澳的省基金项目同样适用该政策,此次改革更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基础科研合作。截至2022 年 3 月,港澳地区单位已获立项资助省基金面上项目 121 项,直接拨付至港澳机构的资助经费已达到 1210 万元。
0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2 年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即“科创 20 条”),其中,在聚焦产学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提出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重点产业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基地,统筹人才基地项目;实施“创新伙伴计划”“创新成长计划”;加强“三城一区”创新联动发展,布局一批先导基地加速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全球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根据上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给予最高 1000 万元的奖励,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效协同;强化产业共性技术支撑能力,对服务企业大、行业影响力高的平台,根据其服务能力及效果,给予资金支持,发放科技创新服务券,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优化人才服务机制
01
创新高层次人才服务模式
近年来,青岛陆续出台《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全周期服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推行“一式四化”人才服务新模式。“一式”即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四化”即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市场化、无感化、定制化、国际化。此外,青岛组织卫健、教育、公安等 16 个职能部门,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截至 2021年年底,已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 1541 张,并为高层次人才配备 1166 名人才服务专员,落实落地落细家属随调、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出入境与居留等 37 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从政策出台到服务落地,青岛实现了“一条龙”贯穿到底。
02
促进人才服务市场化专业化
2021 年 3 月,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成立,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参与制定 5 项国家标准、出台 5 项地方标准。2022 年 2 月,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保障、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实行财税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这 4 个方面提出了 23 条政策举措,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自 2021 年 5 月起,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办法》。该文件首次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北京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提出鼓励和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跨境业务,以及引进国际先进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同时允许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文件明确,为北京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国际人才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北京有关规定获得奖励。
03
加快人才服务数智化转型
2021 年,广州成立广州人才集团,依托“一个载体”,建设“两个平台”,着力发展“六项主业务”,逐步构筑“1+2+6”发展新格局。“一个载体”即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两个平台”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产业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运营中心,“六项主业务”即人才数据挖掘、高端人才猎聘引进、智能化人才招聘、人才综合评价、人才行业投融资、劳务派遣及人才服务外包。打造高端猎头服务网络,建立动态更新的高层次人才库。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广州市 2022 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服务广州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人力资源产业研究院、人才大数据研究院建设,打造人才服务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 + 人力资源”服务,推进广州“人才码”(广州市“穗才通”一站式政策平台),建立市、区、镇三级快速响应网络,创新人才服务工作业态。构建市、区两级人才服务联动机制,推行“人才管家”制度,各区设立人才专员,落地落细落实各项服务保障。
近期,特别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围绕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抓紧布局新时代地方人才工作战略谋划,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探索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各地瞄准发展需求,面向新经济、新基建、新技术、新产业,不断优化招才引智政策矩阵,更加注重战略人才引进培养,大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各地更加重视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逐步优化人才宜居宜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成长创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推动人才政策开放创新。在职称管理方面,各地进一步创新职称管理,在推动国际人才职业资格考试及认可工作、推进港澳人才参与内地职称评审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同时,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方面,各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各地加大人才评审权下放,给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流动自主权等,并不断推动跨地区科技合作交流。但与此同时,人才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通畅、人才工作法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不够完备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工作制度环境建设、人才发展法治环境建设、人才干事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人才政策制度创新,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发展路径,逐步增强人才引领发展作用,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END
文章来源 | 《人力资源服务》3月刊/4月刊
数字编辑 | 孙晓凡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文章请联系后台并注明稿件来源
关注更多行业文章,请点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纸质期刊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