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相处江背村(文/龙抗病)

2023-07-11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掌上永新·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

聚焦民生事  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相亲招聘.房产拼车

商务合作 | 电话:18979628244


和睦相处江背村

文&图:龙抗病

江背村位于永新县石桥镇的东面,距镇政府5公里、县城15公路。
江背村曾是一个行政村,2002年与周家村委会合二为一,虽仍称“江背村委会”,管辖江背、汉铺、陂下、山头、眭家、周家、垅上、麦岭庵、城江、肖家等10个村小组,但原先的江背村却成了一个村小组。
江背村坐东朝西,东面背向禾水河,与高桥楼镇莲花坪村隔河相望,西面朝着永(新)里(陂)公路,南临活岭山脉和斗上水库,北靠虎头山和眭家。
古时,江背村通往高桥楼镇莲花坪村有座富有诗意般的桥——“莲花桥”。石桥等东乡人去往天河、吉安,直接走上“莲花桥”就过了禾水河,经高桥楼镇莲花坪村出永新。古代,货运多走水路,江背附近的白堡村因禾水河段水深,大船可至,建有货运码头上下货物,属水陆交通商业要地。江背占据地理优势,处在永新东乡通往天河、吉安这条商道和驿道的交通要塞上。“莲花桥”倒塌后,隔河千里,江背与莲花坪村就隔河相望,这条交通要道也被废弃。
何称“江背”?从莲花坪村往江对面看,“江背”理所当然就是江的背面了,因而名副其实。
江背有刘氏、邓氏、汤氏、曾氏四个姓氏。村庄起源大约在明朝中晚期,开基于刘氏。时年刘氏先祖从高桥楼镇溶江村分居而来,在芭蕉洲住下。因江背属要塞之地,经商、手艺人、走亲访友、公差办事者络绎不绝,蕴藏着广泛的商机。刘氏抓住商机,于是从芭蕉洲搬到虎头山脚下的要道旁边,坐北朝南安居下来,经商为业。
兵荒马乱的明朝晚期,为躲辟战乱,邓氏先祖只身一人从吉安永阳蘭溪逃难到此,正遇上刘氏先祖的儿子长大成人准备成家,在用红条石造屋,需要人工,邓氏先祖被刘氏先祖雇请到家做长工。
久而久之,刘氏先祖家女爱上了邓氏先祖。刘氏先祖见邓氏先祖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吃苦又能干,加之家住大路旁边,虽然热闹方便,但“过路贼”也多,极不安全,需要这么一个门高壁大的女婿增加家庭势力。于是就将家女许配给邓氏先祖,从此邓氏就在江背成家立业繁衍生息。
因所处位置,南北两面是山脉,东西两面又似峡谷,一年四季,禾水河的河风乘着东风,又裹着山风,像用风管集中吹风一般吹向江背,使得江背子孙经常生病,多次出现壮年后生夭折现象。同时虎头山又经常发生泥沙流,居住不安。
于是江背先祖就将房屋位置的朝向,改为坐东朝西。为了减少疾病,抵御河风与风湿,在村后即房屋后面的东面,栽了两排柏树和樟树,喻谓“长生树”,村庄才得以发展。
柏树、樟树高大粗壮,如两排恪尽职守的忠诚卫士,饱经风霜的树容树貌,可以看出村庄古老的岁月和久远的历史。北面尚存的两棵樟树,如两位坚守岗位的哨兵。树杆盘根错节,饱经沧桑。一棵杆粗身空,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棵前些年遭到雷击而枯,完成了赋予它的使命。
南面两排柏树,树杆大小依次递减,禾水河边的一排比临近房屋排的树杆大,尤其是靠路边的第一棵柏树,树身从蔸空到中,留下了一颗颗奉献江背子孙治病配药用的历史痕迹。
邓氏生有四个儿子,形成四个房下,三房无后,现有长房、二房、四房世系。乾隆年间,汤氏从夏阳分来。据《夏阳汤氏族谱》载,三十五世汤儒福,字龙安,于乾隆年间率两个儿子从夏阳奇山堂徙居江背,长子曰魏,字光横,次儿曰全,字光桥。1940年,曾氏先祖从夏阳一山村曾家娶江背女方汤氏为妻,成家后就落居江背村。
一个地方,一个村庄,“四姓”能够和睦相处,应该说,永新自有先民以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村庄。江背古村现有86户372人,其中邓氏220人、占人口59.14%,汤氏145人、占人口38.98%,刘氏22人、占人口5.91%,曾氏12人、占人口3.23%。
自古以来,刘氏、邓氏、汤氏就像是一家人一样,非常融洽和睦,从未发生过争地界、争田块、争山头、争水源等纠纷以及姓氏排斥和歧视等事件,而最能体现和反映江背先祖和睦相处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物证就是古民居。
古民居为明清时期庐陵风格,一共六排,以“井”字型排列,条隔条巷,除前排只有五栋房屋外,其余五排,每排都是六栋连排,房屋高矮一致,风格一样,长12米宽12米,面积相差不大,约140平方米,都是基脚之上有1米5的流沙墙,四个屋角各嵌有一块1米高近尺宽的麻石条,前后左右各有两个栋檐、八个马头屋檐。
堂内进门为厅堂,两边是厢房,一厢三间,甬板相隔为上席,后为灶房,顶为楼层,分前门和后门。前门对着前屋的后门右侧,前后之间巷隔2米,并排之间巷道1.5米,鹅卵石的子阶路,方便雨天串门不湿鞋,晴天不沾泥,鞋面不上灰。
房屋因地势而建,汤氏晚迁居来,按辈分、世系排列,每排从北至南起建,同辈人按建房先后,从北并排往南延伸,晚辈向前排起建,并从北往南延伸。同时每建一栋房屋,须在村庄的后面栽上一棵柏树,依次往南延伸,由此才产生了“长生树”的两排柏树。
房屋每排都为一字平型,前排低于后排,严格执行古代农村建房风俗要求,既利于前后房屋采光通风,又方便隔壁邻居出出进进,科学而又实用。
巷道两端各有一小门,北边的村大道旁的巷道为总门。晚上,巷道的各小门关上,只留总门,就像是北京一个四合院;关上总门,就像是福建的围屋。谁家即使忘了关门睡觉,也不怕贼惦记,因为一旦闹贼,可以一呼百应,关起门来抓活的。
其布局,不难看出,古时的江背是怎样的和睦,村风民风是怎样的淳朴,村规民约又是怎样的管用,以及经济又是如何的繁荣。
江背的古民居为何布局如此讲究?究其原因,一是缘于江背人的和睦,二是缘于所处的环境。和睦决定一致,环境决定必须。其次是江背人的富裕。江背人传承先祖善于经商的头脑,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做生意,既做南北杂货,也做木材生意,家家户户富裕才有能力建新房。
村大道旁一栋倒塌的“五家祠”屋角上,字迹工整大气的“恒和号麻米糖发客”商行字号,就足以能够证明当时江背人善于经商做生意的事实。
古村祠堂分姓氏而建,现都以改造。邓氏与刘氏合用邓氏宗祠,汤氏也将原设立“江背小学”的汤氏宗祠进行改建。唯一能够阅读江背祠堂文化的,只有由五户人家合建的“五家祠”。
“五家祠”与古民居并排,明清庐陵风格,长约23米宽13米,面积300平方米,三进门,六根圆柱竖梁形成祠廊,前后两栋连檐。堂内一天井,中间甬板相隔,后为上厅堂,两边为回廊,上厅堂甬板后设一“灶天”,前后两边八个马头屋檐。
因破败不堪,人不敢进,但在外面看,也还能够看出当时“五家祠”的气派与辉煌,可以想象,当时江背是一个什么样的富裕地方。江背古代虽未产生显赫的官员,但近代却出了高级教师、科级以上官员、大学生、能人志士等60余人。
江背古村的桥梁,只有一座“小桥”和一座“大桥”。从活岭山窝里流出的山泉水溪绕村蜿蜒穿越田畴向北流去,汇入禾水河。泉水流至江背古村岸下形成一水潭,潭底清绿,江背人称“黄泥潭”,养育了江背几代人。拾级上下,江背人昔日取水、洗衣、洗刷的码头,依然在讲述着过往的历史。
水溪对面是江背先祖早出晚归、筚路蓝缕开垦的粮田。“小桥”就建在溪水之上,四个桥墩,架着六块青麻石条,供村民过往田间劳作。现麻石条上铺了水泥,古韵锐减,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见证抹也抹不去。
“大桥”为拱型桥,三个桥墩,桥面约2米,是原通往江背的要道桥。现虽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与热闹、承载与负担,但经受岁月的变迁和雨水的冲刷,风采依旧,仍在方便服务一方乡民。
江背有水稻、林木、油菜和龙虾养殖等产业。近几年来,石桥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对江背村小组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新修了一条四米宽的水泥村道,减轻了“大桥”的交通压力,全面推行了环境整治,完善提升了用电设施,建设了“百吨千人”饮水工程,村小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清爽的山泉自来水,方便安全的照明电,并建了新房,古民居、古村落有的被改造,有的无人居住……


-关于作者-

龙抗病,工作于永新县石桥镇人民政府。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永新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永新人;

2、投稿请发送到邮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联系小编小娜微信:zsyxxn,还可以添加以下二维码:

▍作者:龙抗病

▍综合编辑:掌上永新(小娜微信:zsyxxn,投稿邮箱:3252394449@qq.com)

掌上永新便民小程序

找对象、脱单请点击:

掌上永新相亲平台

发布二手房、租房、商铺转让信息请点击:

掌上永新房产网

THE END

觉得文章不错的,点这里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



相关招聘:

  1. 7招提高抗病毒类药店中成药的销量-2284
  2. 长沙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44人,江背镇这些岗位等你来
  3. 中兴正远兼职招聘试药员,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儿童抗病毒)
  4. 泸州招聘!泸州临港文创传媒有限公司、泸州市龙驰实业集团、泸州汇兴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公告
  5. 3人!镇海区龙赛医疗集团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6. 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和睦小学教师招聘(临聘)公告


微信扫一扫:订阅全国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