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论文
2023-08-11
有关上海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论文
据《劳动报》报道,研究生第一年先下企业,第二年带着问题回校学习,最后一年再次进入企业实践。今年,以这种创新的工程导入模式培养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首批30名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00%就业率,97%专业对口率,成绩单的背后是校企深度融合让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更接地气。而在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重新改革布局的大背景下,未来包括工程硕士等在内的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将逐步提升,更多特色培养模式将铺开试点。
每个学生有专属课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白建峰将工程导入模式形象地称为三明治模式。普通的工程硕士培养是先上课学理论,再投身企业实践。而二工大的环境工程硕士入学,接受两个月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后,就一头扎入企业,跟着企业导师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思考想要研究的课题、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第二年,学生带着一线搜罗的问题回到学校,在校内导师指引下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和论文研究。最后一年带着研究成果再次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
白建峰说,学生在企业待过一年后,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不会泛泛而谈。试点这一模式后,由于每个学生带回的问题五花八门,导师就要为他们打造个性化课程。首批30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门专属课程。
论文全部来自工程实践
在创新培养模式下,有学生将毕业论文变成了一条流水线。首届毕业生之一的黄庆在第一年的企业实践中,参与了包括废弃硒鼓资源化工艺设计与成套设备、废旧含汞灯管无害化工艺与成套设备的工艺设计工作。他的学位论文项目就是废弃硒鼓资源化的流水线,项目成果在工博会、矿博会上展出,已经收到不少环保企业的订单。像黄庆一样,首届30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100%来源于工程实践,超过一半的课题来源于校企联合项目。
二工大研究生部主任徐玲告诉记者,学校环境工程硕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瞄准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电子资源废弃物方向。2011年,学校工程硕士学位点获批国务院学位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国内首批以电子资源废弃物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培养点。
新兴产业的巨大人才缺口,加上创新培养模式,让首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00%就业率,97%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在日前举办的矿博会上,已有毕业生代表环保部出席并作报告,这让坐在台下的导师十分欣慰。
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将提升
徐玲表示,这一新兴专业的报名和招生人数正逐年递增,目前学校招收四届学生,人数已达152人。这一趋势也和近年来专业硕士的升温相吻合。
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考研总人数下降,但专业硕士报考却持续升温。2015年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相比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培养更侧重实务,在部分看重实际操作的专业里,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教育部表示,还将通过优化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希望达到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1:1的对等规模。教育部也表示,将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让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支持培养单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如有的培养单位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的与企业紧密合作,互派导师,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有的调整培养内容,加强与特定职业人才实际能力要求的衔接。
从小成绩优异,不到17岁就考上大学,后取得硕士学位,40岁的杨真曾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然而,一连串灾难光顾了她的生命:儿子两岁时确诊为白血病、她因心情郁结坠楼导致截瘫、后与丈夫离异、不幸膝盖烤伤截肢这些几度险些将她击垮。
双亲的陪伴,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骨子里的坚韧,杨真最终慢慢走出阴霾,乐观地面对现实,不去想过去,把握住现在,为了家人也要活得更有意义。这些经历和心情,如今只能靠轮椅行走的杨真敲击着键盘,一字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册心情随笔《生如陌上花》,目前已有12余万字。
一连串的灾难光临了她的生活
20XX年,杨真从四川某重点高校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她坦承自己性格内向,大约就是那年开始,心情抑郁,曾在母亲陪同下到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后来,情况慢慢好转。20XX年,经人介绍,杨真与前夫结婚,两年后儿子亮亮出生。20XX年4月,亮亮被确诊为白血病,漫长治疗期间,杨真心情时常低沉。20XX年下半年,仍没有合适的配型骨髓。8月的一个晚上,杨真坠楼了!从8楼摔到二楼的雨棚上,不省人事送往华西医院抢救后,杨真捡回了一条命,却高位截瘫,失去了行走能力。
杨妈妈回忆,杨真出意外后没多久,脐血库传来好消息,亮亮的配型成功了。当年11月,手术顺利进行。而年底,杨真丈夫提出了离婚。次年初夏,还在病床上的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也是那一年,杨真的褥疮生得厉害,因为经济原因,只能在家用红外线灯烤褥疮治疗。一天夜里,杨真梦中翻身,右腿膝盖就靠在了红外线灯罩上。但因她没有知觉,并不知道疼痛。天亮时,杨妈妈才发现杨真右腿膝盖已经漆黑。因伤情过重,右腿膝盖以下不得不截肢。
父母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让她逐渐走出阴霾
杨真坦言,那时,父母的负累,孩子的幼小,丈夫的离异,我的这个家是走在生死的边缘,人间疾苦我已尝遍。我一遍遍低吟伤感,泪水落下,这样的伤痛,我只想走。
可是,每当想放弃时,母亲辛勤忙碌的身影,一次次将她重新拉回人间。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再困难也坚持。杨真说,除了妈妈的精心护理,她也得到了各界的帮助,这也成为她走出阴霾的力量之一。省医院烧伤科的李巍医生常常通过电话、短信指导杨妈妈,药店老板把纱布按批发价卖给她,社区和政府部门也一直给予关爱。2015年,武侯区民政局开展的特殊困难群众慈善结对帮扶活动中,杨真也是其中一名帮扶对象,一年之内每月可以获得来自企业的1000元的经济帮助。此外,社工每月与她和家人进行沟通,关注她的精神状态。
自从截肢出院后,杨真就开始学着自己上下床,收拾屋子,甚至还出去参加活动。她回忆有一次独自去给儿子挂号,医院有个陡坡。一对年轻情侣路过,未等杨真开口,男孩就主动把她推上了陡坡,点滴感动让她心里开了花,希望是存在的,社会上总是有爱心人的,我感到幸运。
我努力了,给父母减轻了一点点负担,哪怕是一点点。我为孩子做出了一点事情,那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有小小的成就感。杨真说。
12万字记录心情,取名生如陌上花
10月26日上午,天气阴沉,杨真的家中却没有开灯,这是为了省电。小区环境不错,但这是杨真前夫的房子,借给她们居住。
节约成了习惯,每次买菜,杨妈妈要转公交车到龙潭寺附近买最便宜的蔬菜,每次多买一些拿回家,先吃容易坏的。平时洗菜、洗衣服的废水都储存下来,用以冲厕所。杨妈妈介绍,这些年来因给外孙和女儿的治疗,家里还有34万的外债。
亮亮虽跟了父亲,但在不上学的时候会到杨真身边。儿子9岁了,却只有23公斤,身体偏弱,成绩也不是太好,让她有点担心。现在的杨真,上午在家里,给同学公司整理发布博文,下午辅导一个学生。我小学、中学的基础知识很扎实,辅导中小学生没问题。杨真说,她想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辅导工作,充实生活,也增加一份收入,但有些家长因她的残疾而有所顾忌。
这两年,工科出身的杨真时常会写一些心情随笔、人生感悟和诗歌,有的诗歌曾在杂志上刊登过。陆陆续续,已超过了12万字。她给这些随笔编了目录,取名《生如陌上花》,寓意生命就像路边的花朵,看似随风飘零,但其实暗含坚强的生命力。
杨真说,希望有机会可以出版,如果不能,这也是自己心情的寄托,会继续写作下去。
(应当事人要求,杨真、亮亮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