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2023-08-11   


  因招聘而被骗的常常都是大学生,这是为何?因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短浅,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下面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提供一些求职陷阱内容给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1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不要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到外地企业、到国外打工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们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咨询,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相关重要证件作抵押。有的用人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的证件,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的招聘单位一般会将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工商部门咨询电话:12315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是要注意“三看”:

  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

  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

  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违反劳动合同者应承担的责任;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必须具备;第9项为协商条款。

  6、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通知辅导员,应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2

  陷阱1、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局道招聘。不要毫不防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单位。

  陷阱2、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获得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3、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4、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的那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陷阱6、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7、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人员底薪通常是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群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3

  1陷阱一:储备人员

  不少应聘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到一条非常满意的招聘信息,精心准备后赶往面试现场;结果,招聘方随意询问几句,填张表格,再告知一句“回家等通知吧”,从此就杳无音信了。其实,这类型的企业,多数都不缺人,也不急于招聘,他们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广收信息,积累所谓的“人力资源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2陷阱二:骗取钱财

  利用招聘敛财可以说是老伎俩了。直截了当地收费早就被广大求职者所识破,所以现在的敛财手段就更加隐晦了。比如应聘者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轻松通过面试后,公司要求在上班当天交纳300元(其中包括制服费用及各类工本费、押金等)。如若员工离职,这些制服及用品公司不负责回收,理所当然的,那些所谓的押金和工本费用也就回不来了。

  3陷阱三:高薪引诱

  在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中,高薪的职位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除去高层次的技术类、管理类岗位,那些岗位要求低、薪资待遇优的工作,不可否认地对应聘者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力。但当应聘者真正上岗时,却发现实际的工资要比招聘广告上的“缩水”很多。公司会解释说:这是岗位的基本工资,其余部分都是业绩提成。

  4陷阱四:逃避破产

  如果说有家公司连员工工资也付不起,被起诉后败诉了,但还在进行招聘,你能相信么?这可不是笑话!这些企业一般拖欠每个员工2~3个月的工资,在试用期内又辞退这些员工。往往他们都承认赊欠工资,并且保证一旦其正常运转,立刻偿还所欠薪资。但实际上仅仅是为了分散企业的内部矛盾,使企业暂时逃避破产的危机。

  5陷阱五:广告宣传

  由于网络的传播面广、传播速度迅速,不少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招聘,来为企业进行另一中形式的广告宣传。通过长期发布招聘信息,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见光率”;另一方面利用可观的招聘数量,制造一种公司发展迅速,求才若渴的假象。其实,这都是企业假借招聘之便,进行的一些广告炒作。

  6陷阱六:试用陷阱

  “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月薪2200元,转正后月薪3000元,另加各类津贴。”这样的薪资待遇可以吸引不少迫切求职的人们。于是,好容易通过面试的应聘者们,勤勤恳恳地卖力工作,希望早点熬过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果往往是三个月一到,公司随便编个理由,就把他们打发回家了。其实,这些公司就是利用了试用期的用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钻了试用期解除劳动关系容易的空子,把短期工当作试用来处理,出最少的钱,用最好的人。

  7陷阱七:变相施压

  我们会发现,一些劳动强度大、薪资较低的企业,经常会大批量地进行招聘。而且面试总是安排在上班时间,地点多为工厂或食堂。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用大规模招聘向在职员工施压——不要以为这里的待遇不好,想进来工作的人多的是!

  8陷阱八:真假培训

  有些单位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先培训后上岗”,其实,这些信息中以“培训为主、上岗为辅”的情况居多。不少企业确实在培训者中招用了一些人员,但更多的是培训结束就没了下文。他们正是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培训优惠政策,从政府补贴中获取利益。他们不仅仅浪费了求职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和利益。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4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遇到过招聘陷阱。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避免上当受骗呢?让我们走进两个案例。

  陷阱一:高兴去面试却被打劫 家住广州的秦先生参加完招聘会后,第二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然而正当他高兴地来到“公司”指定的地点时,却遭遇飞车抢夺。回家一查,秦先生才发现其去应聘的那家公司根本没有邀请他去面试,先前的电话很可能是歹徒打来的。

  识别方法:首先,直接在网上查询。这样既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可了解该公司情况,为应聘面试做好准备。其次,正规公司通知你面试的电话一般是公司的固定电话,你可以通过114查询。

  陷阱二:技术员原来是卖剃须刀 应届毕业生小罗在人才市场投了一些简历后,就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电话,他面试该公司的技术员。小罗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公司新去的员工都得去大街上卖剃须刀之类的商品,而在某社区网里,有将近一千条愤怒的揭露留言。

  识别方法:求职者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对于不能确定的公司,可以向当地熟悉情况的人请教,也可以网上查证,一定要确认公司的合法性。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5

  传销陷阱

  小华看到了他高中时期好朋友小贝的邀请。小贝自称已经在他所在的城市帮他留意了一个好工作,陈刚毫无戒备地来到南方,见到了她的同学。第三天,她就被带去见“老板”。当天陈刚即被要求交纳3800元“入会费”。

  受过高等教育的陈刚怀疑自己被骗进了传销陷阱,于是拒绝了“老板”的要求,考虑着尽快离开。但他的想法很快被察觉,被锁进了一间房里,钥匙也被夺走。

  毕老师提醒:

  传销,是指生产企业不进行店面销售,而通过传销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而传销,其实是指公司不生产任何产品,哄骗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入会交钱发展下线,该行为已经受到了国家的严令禁止。

  虚假招聘陷阱

  大学生李浩刚刚毕业在家中待业时,看到在网页广告弹窗中蹦出一份总经理助理的招聘信息。当看到某国企身份并月薪7000元后,她毫无戒备地联系了招聘信息后的联系方式。当面试过后,发现此“国企”是个20人不到的小皮包公司,安排的职位并不是月薪7+ 的 “总助”而是个2000不到的“文员”的时候,她终于发现自己被骗了。

  毕老师提醒:

  将一切未知来源的诱惑挡在门外,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找招聘信息一定要到正规的平台查询!

  当你在正规平台浏览到自己心仪的职位后,要先自己收集下此公司的基本信息,如:是否有经营许可证明、公司员工数量、公司主要业务和所在行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你充分了解此公司,还会在面试的时候为你加分哦~

  色情陷阱

  王潇是北京的一名女大学生。想赚些外快的她立刻被一则“高薪诚聘男女公关”招聘信息吸引住了。

  “你好,我想应聘女性公关的工作。”王潇拨通了招聘信息后方联系人王女士的电话。

  “是一个人吗?为了保护你的个人隐私希望你保密。你带身份证到海亮大酒店面试,到后给我打电话,我下楼接你。”王女士电话中非常爽快。

  王女士收取了王潇的2000元押金后,不到几分钟王潇就通过了面试。当王潇询问工作内容时,王女士解释称:“公关人员的工作只是陪客人喝酒、聊天,满足客人一些特殊要求。上班时间根据你的时间安排,工资按天结算。”此时的王潇发现情况不对,找机会迅速离开,当然,2000元也找不回来了。

  毕老师提醒:

  某些不法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方法欺骗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所谓的“高薪”是从事性服务后客人所给的小费。当遇到这类招聘信息时,一定要绕远,不要掉进不法商人的陷阱里。,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就业协议陷阱

  入职程序避免不了的就是签合同。由于大学生对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淡薄,使得一些企业钻了就业协议的空子,让没有工作经验的小白利益受损。

  毕老师提醒:

  以下情况,遇见下面这些情况你就可以直接对公司say goodbye 啦!

  ①用人单位不承诺与毕业生签合同;

  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严苛条件(如必须服务公司满3年,违约罚款2万元)的霸王合同;

  ③用人单位在与员工签订合同时明确需要交培训费;

  ④用人单位随意更改试用期限,迟迟不转正。

  智力陷阱

  小玲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的女孩,目前在寻找一个“文案策划”的职位。当她看到一家薪酬优厚又是正经注册的\\\'企业后,果断投了简历。

  当天就收到了企业面试的邀请。面试进展的很顺利,HR在进行基本信息询问后便向小玲抛出一系列目前在进行的开放项目问题。“如果我公司正在进行**项目,公交站牌的广告位应该标注什么样的文案?”“请针对**项目,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文案策划”。

  一一作答后小玲信心十足,以为一定会通过考核,不料公司那边迟迟没有动静,上门咨询也是再三推脱,于是小玲发现自己是被企业无形中偷了创意。

  毕老师提醒:

  找工作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知识创意等拱手让人,如果真的遇到需要考核不如选写出大纲,一面不法分子拿着你的创意赚钱!

  那么,上面列举的一些求职陷阱,你都了解了吗?希望如上所述能为你提供帮助!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6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即将结束,但是就业难的形势和学生们求职心态的矛盾、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状况以及学生们对于工作持有的浮躁心理,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们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求职心理陷阱”,这些心理貌似正常,但是其深层却隐藏者漏洞、潜在的危险的求职心理。一旦落入,就会破坏求职的正常进行,给就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常见的有四种求职心理陷阱:一、落脚心理;二、一步到位心理;三、名气大心理;四、“能学东西就好”心理。

  一、 落脚心理:

  也就是“先找个落脚的地”的求职心理。随着就业形势的艰巨,很多学生在实际中会感到找工作的难度和辛苦,而且同时面临着档案存放、户口等具体问题,还有部分院校和专业的学生前几年就业情况很不理想,于是学生们产生了“落脚心理”。表面上看,这种心理使学生降低了姿态,有助于找到工作。

  但是它隐含着另外两种风险:一是减少了认真寻找工作的动力,丧失可能的机会;二是过于重视进入用人单位,而不能进行准确定位,造成用人单位的疑虑和以后适应的困难。用人单位更加看重那些懂得自己价值的学生。如果学生说“只要你让我进来,做什么都可以”之类的话,单位多半是不会接受的。而且即便是单位给“落脚心理”的学生提供了职位,也不会提供良好的薪水,不会进行精心地培养。

  二、 一步到位心理

  也就是说,期望第一份工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表面上看,这些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重视自己的选择。但是它带来的潜在问题是:一是学生过于挑剔,错过一些时机;二是学生的标准过于严格,反而缺乏了决策的弹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由于阅历、年龄的限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他们的挑剔缺乏客观依据,比较片面。

  比如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他是学技术的,但是他不想找技术性工作,他要做管理工作,但是他又不是学管理的,所以找工作有些难。这个学生不明白的是,如果想做管理,从技术开始也是可以的。用人单位会提拔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人、有管理能力的人承担管理职责,很少能够给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提供管理岗位。

  再比如,一个研究生刚毕业,要求薪资8000元,低了不行,结果总是不能如愿。他不明白,自己很优秀,为什么不能拿到“应该”的薪水。其实,他不知道在单位中,薪资的评定不是简单的谈判谈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的职责、业绩、能力等因素综合评出的。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薪资标准,个人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提出待遇要求,而不是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薪资。

  三、 名气大心理

  这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也是社会现象在他们身上的反映。表面上看,这是学生们追求希望到名气大的企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对学生潜在的危害是:这种定位不是切实的自我定位,要么出现期望和能力的矛盾,引起用人单位的排斥;要么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对职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也是不利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不论是名气大的还是名气小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来求职,而不是把企业的名气和待遇看得太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名气大”“工资高”的企业。名气大的企业需要的学生通常具有勤奋、吃苦、精力充沛、有突出的表现、遵从规范、有团队精神等特点,通常企业会经过好几轮的筛选,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学生只盯着这类企业求职,往往会遇到激烈的竞争,会冒很大的风险。

  四、“能学东西就好”心理

  这也是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表面上看,这是大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所致,显示出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有利于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但是它存在着两个很大的风险:一是他强调了获得而不是给予,会使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二是他强调了学习东西而不是培养素质,会使自己过于看重用人单位表面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而忽视了其长期的素质训练机会。

  对于“学东西”,很多人都有一种片面的理解,以为学习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才是学东西,很多学生面试的时候都会询问企业给自己怎样的培训机会,出国还是在国内,包括一些深造的机会,却不问企业在工作中采用是什么样的方式督促一个人工作得更好,对个人工作的标准有多高,对个人培养的方向是什么等。其实在工作中更加重要的是:训练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等等。这些是一个人发展中更为核心的东西。

  曾经有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告诉企业,他没有选择另一家的原因是学习的东西太少了,期望在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结果企业没有选择他,因为这家企业认为他很有能力,而这样有能力的人才如果在学到东西后跳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提醒学生,要避免求职心理陷阱,倡导大家正确的求职方法:

  一、综合考虑的价值观、兴趣、性格、能力、专业等因素给自己准确定位;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

  二、学生找工作要本着尽心、尽力、持之以恒的态度,既要耐心琢磨,又要艰苦努力;

  三、注意广泛地收集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学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待问题。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7

  陷阱一:“高薪”诱你搞传销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网上以高薪招聘为名引诱毕业生上当,一些求职者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两位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目前,传销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形式,值得大学生求职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知道,网上诈骗在当地很难实施,因为当地人都熟悉情况,编造的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职者往往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得逞。二是“高薪引诱”。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时,提供所谓的好职位和高薪,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三是“共同创业”。一些传销人员为了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受骗,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表达共同创业的愿望,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信以为真,结果受骗上当。四是“网上恋人”。一些传销人员以在网上寻找恋人为名,诱骗大学生,一旦上当,便以各种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二:高职诱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骗培训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毕业生小刘同学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 篇8

  从智联、前程无忧等网站论坛看到,一些求职者还反映,自己参加了很多招聘会,但问询下来发现很多公司其实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只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年初的几次大型招聘会上,我多次看到某公司招管理人员,不限户口、不限学历、有底薪还承诺高薪,这么好的岗位就是‘空架子’,提醒大家别上当……”网友“热力思”说。

  专家建议

  毕业生求职前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所了解,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做到心中有数,以免无功而返。特别是暑期,正是大学生求职和兼职的旺季,一些用人单位承诺“时间自由、日结工资”、“高薪酬、低门槛”、“既能积累社会经验又能赚钱”……诱人的招聘广告背后不乏职场陷阱,毕业生求职心切可以理解,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求职过程中要理性且慎重。



相关内容:

  1. 毕业生如何学会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
  2. 毕业生应该如何学会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
  3. 怎么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
  4. 毕业生如何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
  5. 大学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及识别方法
  6. 大学生如何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