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新常态呼唤大视野
2023-08-11
经济结构要调整,衔接问题要解决,职业价值观也要改变,三管齐下,才能发现就业的“蓝海”。
即将到来的毕业季,踏出校门、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达727万,这和香港地区的总人口差不多。面对再创新高的数字,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很多人对去年的“最难就业季”还记忆犹新。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我国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迈入调整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不轻松将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常态”。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悲观。13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与历史数据相比并不落后。而去年政府拟定新增就业指标是900万人,实际达到1300万人。可见,就业增长的容纳器,比人们想象中要大。
但“就业压力”折射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毕竟每年有近30%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堆个几年也会变成一座大山。另一方面,就业质量还不高。有人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比农民工、保姆更难,话有些夸张,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岗位稀缺的分布情况,与毕业生们的就职意愿不够匹配,呈现出结构性的就业难。
结构错位与现实挑战纠缠在一起,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靠单兵突进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解决就业这一“民生之本”问题上,需要有更大视野。
为什么这两年GDP增速回落,就业市场却没有随之萎缩呢?一个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比较快,营改增、零资本注册等改革释放了第三产业的活力。目前,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也就是40%多一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业是未来一个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这样的容纳器还有不少,比如小微企业,比如自主创业。事实上,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来越强烈。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2013年应届毕业生中“肯定会创业”与“可能会创业”的比例,高达88%。然而,这么高的创业意愿下,实际创业的不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务院此次推出的相关新政——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给开“网店”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等,正是为了给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而这,不应仅仅理解为单纯的“保就业”,也是为了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增强经济的活力。
在就业问题上,市场无疑起决定作用,但政府的主动与否、政策的杠杆力度,也非常关键。作用得当,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这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上,还表现在教育部门的改革上。如安徽、山东等地,采用“学校+企业”的双重教育模式,学生求学期间,就参加教育部许可组织的企业培训,以便各取所需。当然,大学生的“职场预备力”也非常重要。只有摆正心态,找到起点,无论是下基层、去西部,还是积极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为自己的人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
经济结构要调整,衔接问题要解决,职业价值观也要改变,三管齐下,才能发现就业的“蓝海”,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人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