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论文

2023-08-11   


  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延伸,其所面向的研究领域更加具体化和有针对性,其培养核心是强调将科研技术更直接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发挥服务市场和面向时代进步的应用职能,探寻实用的科学规律而不是局限在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法则层次上。应用型研究生要定位于下列能力的培养:(1)要有坚实的工程科学理论水平,具备科技开发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2)具有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在能力;(3)具备在生产现场进行专门攻关的能力;(4)对于社会及工作现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长期以来,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背景下,学校用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就只是专业学习的分数,或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对论文的质量却没有过多的要求)。而作为潜能的综合素质,诸如非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却被许多学生甚至是导师斥之为不务正业。其实这些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其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价值所必备的,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东西。在综合考虑以上问题之后,本文确立了交叉学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研究采取了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20余名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人的被采访结果,经过数学方法取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二、交叉学科应用型硕士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方案

  1.团队项目方案

  以导师科研项目为基础,侧重对学生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培养经费的问题,又可以更好的完成导师课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成立了以“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背景的科研项目小组,小组成员由12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其中6名学术型研究生,6名应用型研究生。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导师的合理指导和安排下,双模式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可谓各取所需,即学术型研究生在课题内重点研究理论方法问题,应用型研究生在课题内重点研究技术实施和软件操作等问题,两者融合,既完成了项目攻关,又实现了双模式研究生的良好合作。在此培养模式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1)导师作用。导师的合理指导与人员配置安排十分重要。任务分工的是否合理,能否充分发挥各类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与导师的激励息息相关。(2)日常工作与协调。小组成立后必然会有一名负责同学,如何确定这名负责同学,并赋予其多大多深的权利与责任是需要合理考虑的。如,根据项目实施过程,动态确定小组负责人,即前期理论探索阶段可由学术型研究生负责,后期技术实施阶段由应用型研究生负责……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组织协调能力,并且对于自己更关注的领域,其研究的动力也会相对较大,组织中的发言权相对较高。

  2.“双师制”之单一学生培养方案

  即一名行业专家,一名校内教师,结合行业专家导师的工作对研究生进行培养[2]。行业专家负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理论学习的工作。本方案的难点可能存在于两位导师在指导方向和要求上的不统一造成学生“左右为难”或“顾此失彼”的困境。拟解决的办法是由校内导师亲自联络校外行业专家,结合学校的聘任制度,在立案之初即将导师之间的不统一化解。本课题选择了一名到校企实习的硕士研究生为例,学生实习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沟通,由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深度的把握与指导,而企业导师通过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实践工作的指导。最终形成了一套可以辅助监理企业管理决策的监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先前计划好的思路及设计原则一步步地针对监理企业考核中的症结通过科学的工作分析为铺垫构建了一个全新多视角、分类别、多层次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考核主客体及考核周期、频率的确定;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不同类别监理人员的业绩及素质绩效考核表的设计;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主观赋权和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相融合的多策略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随后以顾客至上的理念对外部业主满意度测评体系及项目指标进行了构建。

  三、双模式培养制度共存下的冲突管理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双模式培养制度下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的“小团体”之间。由于学习目标、毕业要求、毕业时间等的.不同,使得具有相同性质的应用型硕士更容易形成“小团体”,他们甚至有着共同的作息时间。而为了克服由于学习目标等不同带来的两种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之间的缺乏沟通交流而产生的问题,我们尝试着将两类研究生安排到同一个科研小组中,并积极组织各种团体活动。(1)组建纵横交叉学习小组。不分学生培养性质,纵向,以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划分若干个学习或科研方向小组,引导所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选择;横向,以同年级学生的研究内容尽量不相同、但可以存在交叉的方式进行“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选择分配,力求每个小组有均衡的人数,并保证同年级学生的工作内容有所区别,以防止日后学位论文中可能出现的重复或抄袭现象。(2)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每一到两周或每个月举办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内容安排同一科研小组的一名学术型研究生与一名应用型研究生进行近期研究成果汇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汇报方式,一是可以定期考察科研小组研究内容,二是逐渐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三是更好的让学生懂得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平等重要性。(3)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不定时的安排生活趣味活动。如爬山、徒步走、聚餐、生日聚会等活动,由学生轮流负责组织,从活动组织到经费计划筹备,都是锻炼学生的过程。这样做,一是拉近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交流、亲近,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提高凝聚力的一种途径。

  四、双模式培养制度下的导师素质分析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总结,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的素质高低相关性很强。(1)首先,导师是否具备培养双模式硕士的能力。能力要求:一是平等看待和对待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不能重学术轻应用;二是能否协调双模式学生间的关系,如,是否有相关课题供学生共同研究,是否能为应用型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是否有能力组织学术活动等。(2)其次,导师的人文素养十分重要[3-4]。在日常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导师表现出的个人魅力更容易征服学生,使其获得更好的信任。为人处世之态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硕士研究生是一群成熟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但社会经验相对匮乏,而导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一个社会小群体,导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如何平衡双模式研究生间的关系,如何有侧重的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培养与引导,是与导师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如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严谨、一丝不苟等精神就十分重要;而针对应用型研究生,导师在日常工作中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其影响将十分重要。在交叉学科的双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因学科背景是工程,所以是特别需要导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在人文、管理等方面的素质的。导师在人文素养上的个体展现,如管理意识、管理技巧、管理艺术,会很好的影响和引导学生。

  五、结论

  综上,本文从交叉学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应用型硕士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双模式培养制度共存下的冲突管理、导师素质分析等几个方面探索研究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例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科学合理的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些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且运行效果良好。



相关内容: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分析论文
  3. 体育学科专业硕士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5. 上海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论文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