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促进高校软实力提升
2023-08-11
研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促进高校软实力提升
李辉,贾晓薇
(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硬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起来,软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下去。在高等学校硬实力普遍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微观、细节方面的研究显得益发重要。本文从分析教学质量与软实力的关系入手,指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校软实力;教学
作者简介:李辉(1964-),女,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自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迅速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借扩招的推力,大多数学校实现了硬件的扩充。校园扩大,房子增多,设备更新,专业增加,群贤毕至。在显性的高校硬实力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隐性的软实力却表现为提升乏力,甚至呈下降趋势。硬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起来,软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下去。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高校软实力及作为其重要载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发挥硬实力的功能,实现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化,完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关键
近年来,关于高校软实力的研究成果频见于杂志、网络,人们基本上把高校软实力认定成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治学风气、专业特色、规章制度、精神氛围等,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集中表现。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高校软实力的界定、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等,可以提高人们对高校软实力的认识,增强建设软实力的自觉性。而从诸如教学质量等微观、具体的方面来研究软实力,则可使软实力建设更有抓手,成果更加显现。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承担着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类进步培养生力军的重任。高校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务,主要取决于软实力,特别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仅包含高等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等硬实力条件,还包括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软实力教学。对高校软实力的内涵界定,各位专家不尽相同,但对其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创新力”却是普遍认同的。而这些力量的强弱、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教学质量。
“吸引力”主要是指对学生(包括教师)的吸引能力。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厂,而学生是工厂的产品。没有生源或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无法完成生产合格产品的任务。高校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主要不是硬实力即硬件方面,而是软实力,尤其是教学质量方面。在教学质量过硬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可以培养起自己的创新意识、社会良知、审美取向。从短期来看,可以顺利就业,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长期看,良好的素质、巨大的潜能也会为未来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高的教学质量是“梧桐树”,学生是纷飞而至的“凤凰”。
“影响力”主要是指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渗透和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社会功能不断被强化。从社会分工体系看,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提供人才的机构,必然对其所在的区域、所属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产生影响。高校的软实力的强弱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其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有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一个区域的文化走向和一个领域的科技突变。
“创新力”在这里特指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来。社会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力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个人成功的动力。创新力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身上,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人才,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庸才。2002年,日本经济新闻社推出一本名为《大学———知识的工厂》的报告体书籍,主要介绍日本的大学纷纷冲破封闭的“象牙塔”走知识创新的做法,引起很大反响。我国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到重要位置,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并借此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1、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教学是高校的基本工作,这一本来无任何争议的命题,现在却成了急需辨明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在教学与科研的天平上,科研大大地高出教学。这不能不说已经偏离了办学的基本理念,违背了高校的基本任务。教学与科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本无可厚非,科研水平的提高理应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这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问题是目前的一些高校过度地、不切实际地强调科研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表现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科研占有绝对权重,教学效果已不起实质作用;奖金几乎会用在科研上,而鲜有教学方面的经济奖励。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被排斥到次要地位。于是,人们开始挖空心思找门路、跑项目、拼课题、造论文,想以此实现名利双收,导致教师的主要精力根本就不在教学上。可以断定,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的最终受害者当然是充满强烈求知欲望和怀揣无数梦想的大学生。因为在人生的最重要阶段,在最应该架好终身学习桥梁的阶段,这些学生在无形中轻易地被忽视了,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必然会造成高校软实力的严重缺失,这必将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2、重约束、轻激励”的管理思想。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大多偏重监管而忽视激励,各环节的监管规定细如蛛丝,而鲜有鼓励、奖励、表彰等激励措施。形式主义的监管占用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分散他们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涣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多教师已经不再把心思全用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形式主义上的监管。因此,教师应该须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并非单纯的类似执法机关的监控,应该恩威并重,或者说“恩”应重于“威”。只有监管与激励并重的管理,才能唤起教师的良知,激发教师的斗志与创新精神,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证,让高校软实力得到增强。
3、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说课堂教学、理论性教学解决的是“学”,那么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解决的是“用”。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考核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践环节缺少硬性的规定和严格的监控措施。由于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和院系往往只求形式,放任不管,甚至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除此之外,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或单纯地追求升格、上档次,一些高校忽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忽视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在不断对已有专业进行不负责任的扩招的同时,扩充非己所长的新专业,结果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跟不上,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扩招的学生越多,就业压力就越大,就业率却越来越低,同样影响软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4、重形式、轻效果”的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实施;实施中问题的发现;对发现问题的处理等。这些环节中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管理的质量、效果。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开展学生的评教工作,一般的做法是由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学生的评教结果,通过秘密、不公开的方式将网上评教的名次送达给教师本人。教师只知道自己的名次,而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并且这个名次并不与评聘职称、评选先进挂钩,不与学校的奖金或津贴挂钩。这种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中重要环节的缺失,不仅使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倒使教师的心理受到损伤,先进者没能从评教中受益,失去积极性;后进者也没有在评教中受损,未能激发出迎头赶上的动力。于是,上课好坏都一样,排名前后都一样,从前以后都一样渐成风气,评教结果适得其反。
5、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标准。很多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价只有量的标准,并没有严格可行的质的规定,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软指标无从体现,常常在发生问题时根据一两节课、一两个细节来评价教师的好坏、称职与否,而不能根据日常的一贯表现综合评价教师,主观性、随意性很强。在制定有关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即以领导、管理者制定为主,缺少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或建议的环节。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主观色彩浓厚,有些条款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缺乏操作性,甚至造成教师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缺少人文关怀,监管成分有余,但激励因素不足,使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自然很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
1.端正办学理念,还教学以主导地位。教学与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翼,缺一便难以奋飞。无论是应用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学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研理应为教学服务。当下,应大声疾呼:还教学以主导地位。
端正办学理念,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实际措施中。高校要强化政策导向,改变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真正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一些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激励措施,把教学效果与评优评先评职联系起来。对评教的\\\'结果,可采取“前升后降”、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改变“先进不香、后进不臭”的现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必须做到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同步。只有从政策上重视教学、制度上激励教学,才能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拉回来,使教师能用心地研究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激发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让高校软实力因此而逐渐提升、强大。
2.管理恩威并重,树以人为本思想。制度是软实力,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应当恩威并重,以人为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是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或者说是以教师“教”的质量的提高来影响、促进学生“学”的质量的提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绝不是靠管、靠压便可挖掘出来的。监控措施规范的是教师、学生的行动、行为,激励机制作用的是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过去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改变“重监管、轻激励”的做法,坚持监管与激励并举,加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教者与学者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由于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组织、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管理者、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的,缺少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便不完整,也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没有经过检验的理论便不能说其是有用的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应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课堂教学并非高校教学的唯一形式,因此不能只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考核、监控,还必须对诸如备课、实验、实践环节等做出相应的工作规范与考核标准,以便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4.重视实际效果,完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机制的建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因而对监控的实际效果的重视程度及其处理方法是保障制度实施的关键所在。在重视发挥二级院系、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督导作用的同时,要避免“只督不导”的形式主义。对监控的结果应该采取奖惩分明的措施,并且与评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使敬业教师能够脱颖而出,使误人子弟者能够悔悟,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这种注重监控实际效果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制度得以贯彻,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使学校的正气盛行,教风端正,学风严谨,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氛围自然能够长久。
5.坚持质量为纲,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要想持续获得良好的办学形象和社会效果,必须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核心价值思想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常抓不懈。按照2011年12月《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精神,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鉴定、激励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质量氛围能够得以延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迸发出来,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改进,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创造求知的乐趣,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三中心”(课堂、教师、知识)的状况,让“学而不思”的状况成为历史。
高校硬实力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软实力的建设却是慢功夫,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国高校的硬实力已颇具分量,只要我们更新观念,认准目标,扎实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软实力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伟。 如何提升高等院校软实力[N]. 中国教育报,2007-12-24(6)。
[2]白雪枫,戴业强。试论高校发展中的软实力问题[J].教书育人,2007,(8 ):8.
[3]张中华。由监控机制转向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7.
[4]陈建湘,谢再莲。试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主体体系、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