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 -调查报告
2023-08-11
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找份工作简直比失恋还痛苦!”大四女生钱薇又一次在面试中落选了。即将毕业的她最近疲于奔命地发简历、准备各种笔试、面试,但一次次希望落空,让她有些垂头丧气,以前活泼开朗的她,现在也经常失眠了。钱薇说:“接到面试通知的前一晚也不知为什么,总是紧张得睡不着觉。”
钱薇的情况并非极端的个案。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41.7%的大学生认为压力来自自身的`期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此外,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其实回家没准儿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爸妈总跟我说趁年轻要闯一闯。”四川来的刘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就读3年了。她坦言,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城市考到北京来,亲朋好友都希望她能干出点名堂,可能否在此立足成了她一直以来的困惑和焦虑。
面对现实而迫切的就业问题,大学在校生有人忙碌、有人迷茫。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记者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因就业压力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也是1年比1年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她说,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还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动力。
北京大学团委史善峰老师负责校内的社团文体工作。他说,除了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不断创造条件,缓解学生压力外,校园中的各种相关社团,也为大学生互相之间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职业发展研究会在2002年刚成立时,只有20来人,经过短短几年,目前已经有了305个会员。研究会定期给同学培训,邀请往年的师兄师姐回来传授就业技巧,受到了普遍欢迎。在校团委的指导下,还成立了素质拓展协会、北大心理学社等相关社团,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取长补短。
史善峰表示,团组织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文艺和其他类型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