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制进行周转池改革

2023-08-11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总量增加、质量提升。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活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与此同时,编制资源结构不优、存量不活,以及“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等问题并存,困扰着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安徽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跨界运用银行存贷、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理念,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统筹全省长期闲置的存量空编资源,向急需编制的行业领域投放。

这项改革获得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2017年中央编办编制周转池制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安徽召开。当前,安徽依托这一制度改革,已盘活存量空编9万名,实现1万编制进高校、6万编制进医院、2万编制进中小学。安徽的改革探索,激发了全国多地跟进改革的热情。

编制周转池改革目前已在全国多地的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广实践,有效化解了编制总量控制和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调动了沉睡的编制资源,为促进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编制保障。

近年来,为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中央要求各省行政编制不突破中央核定总量,事业编制总额不突破2012年年底基数。

一边是政策严控员额,一边是刚需不断增长,编制资源的供需矛盾亟需通过结构性改革加以调整。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尝试淡化编制管理来化解矛盾,即原有编制退一收一,新进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编制的刚性需求。但由于采用了更市场化的人才招录方式,需要基层单位自行承担新增人员的额外费用,基层单位积极性不高。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明确适用对象为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使上述方式遭遇政策衔接和待遇保障难题。

破局靠创新。2016年,安徽对全省近十年编制总量变化及使用情况分析后发现,存量编制资源尚有较大空间。找到了主因,就找到了破局的关键。经过多次尝试,安徽活用金融存贷理念建立“编制银行”,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使用权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相当于存款),向教育、卫生等急需领域投放(相当于贷款),专门用于保障专业技术人员。

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必要时需要“减法换乘法”。

多位专家认为,“周转池”思维为基层解决资源型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既可在编制管理范畴内复制推广,也可在其他领域探索应用。




相关内容:

  1. 快讯:注意!2023年前取消这些事业单位编制!
  2. 事业单位会面临怎样的变化?
  3. 什么是事业单位?编制有哪些?
  4. 快报:年这些事业编可转为公务员了!
  5. 了解!关于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如何?
  6. 广东养老金并轨正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