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底线为何守不住

2023-06-30   


  职业道德底线为何守不住?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发出通报,披露了4家报社记者站记者的违法违规活动。其共同特点是,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目前,这几位涉案记者已被拘捕,有关报社也受到相应惩处。
  
     在如潮留言中,许多网友对此甚感欣慰。同时也认为,类似的违法违规活动,并不少见。而“有偿新闻”现象,至今仍未杜绝。它们的存在,对社会、对公众、对媒体行业等的危害性自不待言。
  
     由此想到,这两天,一位教授所谓“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观点,引来震诧和争议。然而,当事人澄清,这样的观点“从未说过”,是媒体故意曲解。这与此前“贝加尔湖水将引入北京”、“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等虚假新闻程度有别但性质相同,凭空捏造、捕风捉影、削足适履、断章取义的虚假新闻,同样败坏媒体声誉,社会影响恶劣。
  
     事实上,把新闻作为搞违法活动的手段、搞“有偿新闻”、炮制虚假新闻,是一些记者不守职业底线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此表示愤慨的同时,也在深思:记者为何守不住职业底线?
  
     在利益面前,一些记者不仅不守职业底线,甚至连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丧失掉了。其中,有少数人来到这个行列,只是把记者当作谋利的手段,他们无疑是新闻队伍中的败类。有不少人则是初怀理想,渐染恶习,继而经不住诱惑而变质的。
  
     板子打在记者身上,完全应该,但仅此一举还不够。有的媒体对记者管理得不严格,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有的媒体为提高阅读率、收视率,对新闻把关不严,甚至纵容、鼓励记者适当编造新闻事实。有的媒体则让记者承担经营任务,当记者不择手段谋取利益时,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一些真记者以新闻报道为手段要挟当事人和单位以获利,也有许多假记者干着类似勾当。他们得逞的多,被抓住的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报道是一种“软权力”,和其他权力一样,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就必然出现“权力寻租”、“权力腐败”等类似现象。如何规范、监督和制约这个“软权力”,现实已要求我们从制度上做出回应。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须有职业良知。我们并不指望一次处罚、一纸禁令就能杜绝新闻界的不正之风,但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不断完善,在管理监督的形式和手段上的不断创新,却可以抑制乃至祛除“病灶”,还新闻肌体以健康。
  
     “慎用手中的笔”,是新闻前辈们的叮咛。惟此一“慎”,就值得我们每一位记者用一生的时间,在每一项新闻活动中,去深思,去检验,去践行。



相关内容:

  1. 关于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的通知
  2. 新疆自治区 关于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的通知
  3. 江苏省 转发《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的通知》
  4. 秦皇岛年事业编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及答案解析
  5. 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