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引领世界的国际人才?

2023-08-13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前言: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更多国际化人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求学,更多的海归们以国际化人才的姿态出现在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对中国的发展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
然而,过去三年的疫情似乎打乱了一切,加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大家普遍对出国发展感到焦虑、迷茫和困感,但我们需要从中抓住时代发展的方向,注意到什么是在时代洪流中不会改变的。
首先,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都反复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因此大方向上坚持继续对外交流和开放的主论调是不变的;其次,我们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化,“一带一路”相关倡议为更多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外商来华投资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表现;第三,中国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依然是不变的。很多城市都向海归国际化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比如2022年6月上海市出台的政策,明确提出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海归,全职来沪工作就可以直接落户。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正在提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未来势必有更多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来。
Part Ⅰ 什么是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化人才呢?它包括两点,一是拥有全球化人才核心素养,二是接触过世界前沿知识与技术,这基本上代表了现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特质。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压力承受、文化适应、能力基础(包括创造力、语言能力、审辨式思维、学习敏捷性),这五点其实与通常所讲的人才概念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国际化人才就是一个升级版的人才概念,都需要具备承压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但对国际化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更强一些。以承压能力为例,在国内的人才所需承受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工作和家庭,但到了国际舞台上,所需承受的压力远比国内大得多。到了国外,需要面对不同的宗教、国际背景、文化特色,面对不同的想法和思维习惯,如何去解决矛盾纠纷、如何去管理合作,都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另一方面,尽管现在中国发展很快,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但中国目前的前沿技术人才只有10万左右。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需要在很多地方向发达国家学习,还需要培养世界上公认的前沿技术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非常稀缺的。这些人才缺口怎么去补?国内培养、中外的国际联合培养交流,以及出国留学、都可以更快地缩短这个进程。
Part Ⅱ 留学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最优路径
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优路径,但不是唯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国内也可以培养国际视野,这不可否认,但有一些独特的体验和经历在国内确实很难真实的去感受。在这方面我提炼了以下三点:
一是全面的、真实的跨文化生存体验。到了国外只要住在学校就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一起,吃饭学习、小组讨论,每天都在发生。
二是与前沿知识技术的接触和体验。单从诺贝尔奖来看,以西方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就远远超过我们。诺贝尔奖体现的是人类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未来会为应用科技提供一些很好的切入口,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要慢一些。
三是更强的解决问题和适应能力。疫情之下的近几年对很多留学生来说特别不容易,为了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放弃了国内网课,坚持到海外读书。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个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及承压能力反而成为了最具挑战性的事情。
Part Ⅲ 国际化人才回国发展拥有更多机遇
既然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优路径,那么留学生毕业回来之后,在中国的企业里他们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吗?
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也不乏有留学生吐槽回国就业难,求职受挫,但这通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不能代表整个海归群体求职的真实情况。事实上,无论是在热门的互联网企业还是高校、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上大多都对海归人才虚位以待,全国各地也争相出台政策福利,吸引国际化人才落户发展。很多时候企业倾向于招收海外留学生,不仅是因为学历层次,而是因为经过在国外独立生活和求学的锻炼,他们的执行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会在未来漫长的工作和人生中不断释放出来。
英国文化协会曾经对中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让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的海归新员工和本土新员工,在软技能上进行一个比较。就群体而言,海归新员工有几个地方特别突出。用人企业认为海归的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展示能力确实更优秀,而这三个能力正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在职场里走得更远的非常重要的能力。此外,在时间管理、团队协作上,用人企业也认为海归更强一点。这些都是留学生经历了国外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锻炼之后,特别明显的一些优势。
Part Ⅳ 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场合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这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说,留学依然是时代的选择。
如今,疫情的阴霾逐渐消散,中国留学的趋势将会回到常规的状态下。可以预见,未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那么,中国的孩子该如何做准备呢?我认为,出国留学有两个比较好的窗口期:一是在高中毕业后申请就读海外大学,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已经接受中国的高考成绩,并将它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另一个是在大学阶段申请海外研究生课程。这两个窗口期申请人数多、竞争压力也集中在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不要等到窗口期再去启动申请准备,提前两到三年规划是常规配置。要想申请到好学校、一定要规划先行。申请世界知名高校需要额外花一些功夫,这并不代表要比别人额外付出很多,而是要比别人早一点知道该干什么,更考验整个过程的规划能力。从整个留学过程来看:定位规划、语言培训、背景提升、院校申请、海外学习和生活、求职就业,每一环都要组织好。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本科阶段留学人群的精准分析,来展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为更多意向留学的中国家庭提供专业的规划和指引,也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努力,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并让他们学成归来后踏实发展,成长为真正对国家发展有帮助的国际化人才。
Part Ⅴ 国际人才应当具备四大要素:语言、文化、规则、心态
第一大要素:语言。第一,英语是首选。很多人会学法语、德语、日语,这些语言使你多了跟别的文化交流的工具。但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任何别的语言都可以放弃,但英语不能放掉。比如只学日语、不学英语,就只能在日本和中国间打交道,这条路相对来说比较窄;如果你是时尚、艺术专业,学法语会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你从事工业制造、智能制造相关,懂德语也变得很重要。但是不管你懂哪种语言,核心是不能把英语扔掉。
第二,中国英语教学有一个误区。中国的教学到今天为止,除了极个别的学校和个别老师外,依然是以词汇、语法和课文为主的思路。我们中国的孩子考试的时候,涉及语法、词汇、翻译和课文的,考试分数都相当高,涉及听、说、写、分数就相当低。然而正确的思路应是听说写,如果你的孩子很年轻,重点就不要放在学校英语考试的分数上,而是放在听说写方面水平有多高上。比如多让孩子从听的角度去学,听各种国外的新闻媒体、报道文章、影视剧、TED演讲等。即使学新概念、学我们教育部规定的课文,也可以从听开始学,现在所有课本都有非常好的听力系统。先从听开始学,比从读和语法开始学,水平会高很多。
第三,备考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送到国外学校或语言学校,他的口语可能会稍微提高一点,但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不一定的。托福和雅思这两门考试,分数的高低跟孩子的综合英语水平直接相关。凡是雅思考到6分以上、托福考到90分以上到国外去学习,英语水平基本就能跟上,就不存在去了以后,过了一年老师上课还听不懂,导致考试成绩上不去、对学习失去信心、最后不得不退学的情况。凡是在国内托福考过100分,雅思考到7分以上的,因语言障碍而被退学的几乎没有了。孩子过去后,坐进课堂,老师讲课能听懂三分之二左右,是他能够坐在课堂开始认真学习的标准线,这就是备考语言的重要性。
第四,真正的语言能力完成,至少需要国外三到四年正规化的学校训练。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国外学了四年本科毕业,英语依然不能交流。那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英语学习的生态系统里去,四年学习只和中国同学进行交流。如果希望毕业并且英语过关,那实实在在要学四年,每篇论文都要自己写。如果用英文写东西水平变高了,就意味着能够部分融入了西方社会,因为笔头交流在西方是十分普遍的。我们孩子要记住,到了国外一是要尽可能进入西方的学习圈,二是所有的东西应该自己完成,三是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到了毕业的时候,英语水平达到全世界通用的程度就基本上没有问题。
第二大要素:文化准备。第一,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功底必须有,孩子应该有一个公立学校学习的经历。对我们年轻人这一代,未来大部分的机会都是来自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经济体之间的互相切换所带来的。只要记住这一点就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放的。我不太鼓励家长一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全英文幼儿园或国际学校。我两个孩子都在国外长大,英语水平都没有问题,没想到孩子长大后中文不行了。公立学校是学中文最好的地方,如果在公立学校待过三年,哪怕从小学一年级待到三年级,他一辈子的中文基础就有了,到初中以后再进入全英文环境也一点都不晚。因为中国孩子进入全英文环境一般只要四年,英文水平就跟上了,至少从语言使用角度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如果有可能,让孩子去世界各地走走,去游学或者去做文化考察。我曾带着孩子们到埃及,到一个个古埃及的遗址、陵墓和古庙去看去讲。到希腊我们一天能开车500公里,只为从古希腊文明的遗址到另外一个遗址,给孩子们讲背后的历史文化。我带孩子们去不丹,让他们了解东方佛教文化。这么做其实很累。去任何一个地方前一个月,我就在反复研究那个地方的各种人文地理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有所感触,有所收获。
第三,孩子长大后,找机会让他沉浸到西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获得思维模型的升级。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至少要在正规国外大学去上四年本科,实在不行去上研究生。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模型和西方模式完全是两种,一个人未来在全球生存,西方的思维模型应成为孩子们未来重要的思维模型之一。
第三大要素:规则。第一,对于世界各地宗教习俗的了解。为什么有的人到国外处处碰壁?其实不是故意不礼貌、高声讲话,而是因为对国家当地习俗的不了解。
第二,对于重要国家的政治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了解。我们对中国已经非常了解了,但我们对其他重要国家是不是真的了解?他们的法律法规有没有读过?他们的政府体系是怎样的?等等。重要的国家政治体系和运营模式一定要去了解,当然还要了解人们根据这些体系和运营模式,所带来的相应行动。
第三,对于经济规律、商业规律和科技发展的了解。咱们之所以在跟世界对接时仍会碰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世界的贸易规则、商业规则有的时候不了解,有的时候不争取。对于经济规律、科技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因为科技的发展定义了未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对于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用中国的思维模型在国外处理事情,很明显是不行的。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了解他们的法律法规,只有了解世界的规矩,我们才能行走世界。
第四大要素:心态。在学习的时候,要从心理上了解应该怎么来做这件事情,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有一项喜欢的专业并深入钻研,比泛学科学习更有后劲。任何真正的本领,是至少四年专注于一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越研究越深入。虽然孩子毕业后这个领域可能一辈子都不用到,为什么还要学?因为从一个学科中,得到的是我刚才说的思维模型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还有深入学科层层剥皮,才能达到最后去找中间最核心的能力的训练。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去找孩子自己喜欢,又愿意深入学下去的专业。
第二,立足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考虑问题和未来。国际交流中所发生的任何倾向,就意味着人类发展的倾向,我们只是在这个倾向洪流中的一滴水而已。所以沿着这个未来和倾向去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摒弃纯粹中国式的思维,从心理上把自己当全球人看。我们很多中国学生过去留学四五年间,所交流的人群全是中国人。语言跟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你老是用中文,你的思维就是中文化的,你老是用英文,你的思维就是英语化的。有了留学这么好的机会,把融入到世界的能力白白错过,实在不合算。
第四,在最有保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事业基础。大家知道做一件事情要有三个保障:公平保障、财产保障、人身安全保障。未来中国,这三个保障会越来越好,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事业基础依然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中国是个大市场。

Part Ⅵ 未来的国际教育值得期待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也有了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策和理念的提出,以及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都彰显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新型国际化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学生足够勤奋、足够努力、足够聪明。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甚至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他乡的教育。也期待越来越多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回到中国,带着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全球化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发展,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



相关招聘:

  1. 2023国家电网直属单位公开社会招聘23人|世界500强No.3
  2. 中国中电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2023校园招聘正式启动
  3. 如何擦亮人才招牌,请阅卷!
  4. 年薪20W!提供住宿!黄江康湖新乐学校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
  5. 人才工作 |苏元镇:让“归雁兴村”工程引领乡村经济发展
  6. 公共部门如何赢得人才竞争


微信扫一扫:订阅全国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