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三岔河镇:念好“三字诀” 汇聚乡土人才动能
2023-07-08
某学霸上岸笔记经验分享[火] 包括上岸学霸笔记、128个高频考点、手写三色笔记、速记口诀、材料作文30例、公基思维导图,扫码左侧二维码回复学霸笔记即可免费下载,仅限本周! |
近年来,凤庆县三岔河镇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振兴,大力推进乡土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在“引”“育”“用”上下功夫,通过让“归雁”成“留雁”,“留雁”变“头雁”,“头雁”带“雁阵”,积极引导乡土人才扎根乡村,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批以党员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本地“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正在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添力。
“引”上拴其心,让乡土人才“聚”起来
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站(所)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对各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等进行摸底统计,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全面及时掌握乡土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同时着力强化服务保障、政策帮扶和思想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厚植创业沃土,打造“拴心留人”软环境。
目前,全镇共搭建产业合作社46个,理事会29个,成员261人,各类技术工人1253人。在柏木村,35岁的退役军人王志华和妻子一起,在家门口的山坡上松土、施肥,他们在外务工时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经验,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王志华夫妇回村发展黄精种植,2022年收益近30万元。
“钱袋子鼓起来了,干事劲头更足了。镇村两级对返乡创业人员很关心关注,积极帮助协调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下步,我计划在村党组织带领下,成立合作社,将想种植黄精的村民组织起来,和大家共同致富。”王志华这样说。
在雪华村,37岁的段雪强通过规模种植人工菌收获成功,4亩用地许可申请已成功通过,他信心满满搭建起大棚扩建基地。据段雪强介绍,他之前在外地上班,掌握了人工菌种植技术,随着家乡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他放弃了在外务工的决定,回乡创业。
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的“引路人”“土专家”“田秀才”,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培训“1+1+N”专班机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不断促进全镇技能人才提质增量,实现人才培养精准施训、靶向赋能。
以送出去的形式组织群众参加县级“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培训,累计参训8期234人,涉及电工、家禽饲养员、中药材种植员等10余个工种;结合产业发展需要,以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烤烟、水果种植、胡蜂养殖等培训12场次900多人次。
水田村党总支书记李江是本村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参加了县级“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培训后,掌握了中草药种植技术,李江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今年种植金银花50余亩。
山头田村老林寨组张云花通过参加家庭饲养员培训,扩大家禽养殖规模,为家庭增收5000余元。
像他们这样通过参加培训,实现创业增收的种养殖农户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凤庆县正在开展的“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培训。
“用”上重其效,让乡土人才“带”起来
为用好用活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人、领路人,镇村两级及合作社、理事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能手带熟手、熟手帮新手”的梯次帮带,实现基本操作“会”起来、致富技能“强”起来、产业发展“热”起来。
雪华村中寨组胡蜂养殖大户杨李红谈起养蜂产业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他凭着自己专业的养蜂技术,养殖规模由最初的几十个蜂箱增加到现在的900多个蜂箱,2022年,售卖蜂种、蜂蛹收入达15万元。
如今,左邻右舍看到他靠养蜂过上了好日子,不少村民都到他家请教养蜂技术,他也毫不吝啬地手把手教村民们技术、面对面传授经验,带着群众一起养蜂增加收入。(李 川、耿 江、杜 琰)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以培训或任何理由收取费用、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
3、客服邮箱:lhealth@qq.com